本部位而能轻松圆润,完全融入曲调的发声中,令声音转换处没有郁结障碍,这叫作声中无字,古人称这种唱法如同贯串圆珠,现在说的善于过渡也是指这一技巧。如宫声的字而曲调应该用商声,那就要能转换宫音而用商声把它唱出来,而这也就是字中有声,善于歌唱的人称这样的发声是一种内里声(歌声出自胸中)。不善于歌唱的人,声音没有适当的高低抑扬,那就叫念曲;声音过于浅直而缺乏应有的内涵,那就成了叫曲。诗词与音乐曲调【原文】古诗皆咏之①,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②。其志安和③,则以安和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故治世④之音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审⑤音而知政也。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⑥皆有声有词,连属⑦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⑧之中缠声⑨,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⑩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独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云是张泌所为。莫知孰是也。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注释】①古诗皆咏之: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唱的。②协律:编排声律,类似于现代的谱曲。③安和:安逸平和。④治世:太平盛世。⑤审:认真研究,考察。⑥古乐府:乐府诗歌,指汉魏时代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合乐的诗歌。乐府,原为汉武帝时所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也负责采集民歌并配以音乐供宫廷演唱,后来人们就把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都叫乐府了。⑦连属(zhǔ):相连接。⑧管弦:管弦乐器,这里泛指器乐曲。⑨缠声:古代歌曲中的虚声,用于弦、管演奏的称缠声,相当于现代乐曲中用乐器演奏的过门。⑩王涯:唐代宰相,字广津,太原人。贞元:唐德宗李适(ku)年号(785805年)。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年)。小曲:乐曲的一种体裁。咸阳沽酒宝钗空:此句引自《花间集》卷四张泌词,意思是说,在咸阳因为要买酒喝,把贵重的首饰都卖光了。张泌:五代南唐词人,字子澄,淮南人。相从:紧密配合,协调一致。里巷间:这里指民间。《阳关》:古曲名,即《阳关三叠》。《捣练》:古曲名,即《捣练子》。【译文】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咏的,然后依照吟咏时抑扬顿挫的韵律来谱成曲子,就叫做协律。当诗歌表达安逸平和的感情时,就用安逸平和的音调来吟咏;当诗歌表达哀怨幽愤的感情时,就用哀怨幽愤的音调来吟咏。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逸而欢乐,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没有不安逸而欢乐的;动乱时代的音乐哀怨而幽愤,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没有不哀怨幽愤的了。这就是通过仔细考察音乐就可以知道政治情况的道理所在。诗之外又有所谓的和声,就叫做曲。古代的乐府诗都既有和声又有词句,连起来写在一块儿。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都是和声。如今演奏乐曲时的过门缠声,也就是和声遗留下来的手法。唐代人把词句填入乐曲中,于是不再使用和声了。这种方法虽说是从王涯开始的,不过在贞元、元和年间,用这种方法的人已经很多了,还有一些甚至是在王涯之前使用的。此外,小曲中有咸阳沽酒宝钗空的句子,相传是李白所作,但是在李白的诗集中只有《清平乐》词四首,唯独没有这首诗;而在《花间集》中虽记载有咸阳沽酒宝钗空的句子,却传是张泌所作。这两种说法,也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是对的。现今时代曲调和词意能够密切配合的,只有民间歌谣和《阳关三叠》《捣练子》一类的曲子,还比较接近于过去传统的格式。但是唐代人填曲时,大多是按照曲调名称的含义来填词的,所以所表达的悲哀、欢乐的情感与曲调还是配合得当的。现在的人却不再懂得曲调原本是有悲哀、欢乐之别的,所以往往用悲哀的曲调去吟唱欢乐的歌词,或者用欢乐的曲调去吟唱悲哀的歌词。即使歌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非常深切,也不能打动人,原因就在于曲调与歌词意义搭配得不够妥当。李嗣真求磬【原文】唐《独异志》①云:唐承隋乱,乐虞②散亡,独无徵③音。李嗣真④密求得之。闻弩营⑤中砧⑥声,求得丧车一铎⑦,入振之于东南隅⑧,果有应者。掘之,得石一段,裁为四具⑨,以补乐虞之阙⑩。此妄也。声在短长厚薄之间,故《考工记》:磬氏为磬,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磨其毫末,则声随而变,岂有帛砧裁琢为磬,而尚存故声哉?兼古乐宫、商无定声,随律命之,迭为宫、徵。嗣真必尝为新磬,好事者遂附益为之说。既云裁为四具,则是不独补徵声也。【注释】①《独异志》:唐代李亢著,今大部分已亡佚。②虞(j):亦作簴,悬挂钟、磬的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