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家庭 二 差异与等级(1)(1 / 3)  闲话中国人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二 差异与等级 1

    内外与亲疏的确,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整套伦理道德原则,差不多都是从家庭这个本位出发的,这就是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

    首先是别内外。比如父亲的父母是“爷爷奶奶”,母亲的父母则是“外公外婆”;儿子的子女是“孙子孙女”,女儿的子女则是“外孙外孙女”。盖因家庭是以父系为统序。父系为内,母系为外,所以男女双方的亲戚,也就有了“表”、“里”之别。姑、舅、姨的子女为“表兄弟”、“表姐妹”,叔、伯的子女为“堂兄弟”、“堂姐妹”。一般地说,堂亲要亲于表亲。表亲中,姑表要亲于姨表。姑表中,娘舅又要亲于姑爹。不过,“舅老爷”的面子再大,也大不过“姑奶奶”。因为“舅老爷”虽然是男人,却是“外姓”,哪里比得上“姑奶奶”是自家人?一个女人,由姑娘而姑妈而姑奶奶,面子便逐步升格。如果是“老姑奶奶”,面子会大得吓人。所以,那些厉害的女人,总是会自称或被称作“老姑奶奶”。?

    实际上,家庭和家族的“内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血缘的内外”。在人类开始建立家庭制度时,以母系为“内”,父系为“外”,只有同母兄弟姐妹之间不能通婚。进入父系制以后至今,则以父系为“内”,母系为“外”,堂兄弟姐妹之间不能通婚,表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则不但不被禁止,反倒颇受鼓励,叫“亲上加亲”,如贾宝玉与薛宝钗。?

    另一种则是“家室的内外”。《免费txt下载》一般的说,男日“家”,女日“室”。所以男子有妻叫“有室”,女子有夫叫“有家”;男子娶妻叫“室”,女子嫁夫叫“家”(后来加一“女”旁就叫“嫁”)。因为“家”是住所的统称,“室”则是家中的房间和内室,故“家”与“室”,也有内外之别,——夫家主外,妻室主内。妻子叫“内人”,妻弟叫“内弟”,妻侄叫“内侄”,妻眷叫“内眷”,丈夫则叫“外子”。这一内外,与前种恰好相反。如果仅按字面理解,以为“内侄”竟比“外甥”亲,那就大错特错了。?

    家为什么可以“别内外”呢?因为它不但有组织形式,而且有物质形式,也就是有房子,有建筑。任何建筑,都有自己的内部空间。因此,即便只不过一墙之隔,也有内外之别。“家庭”这两个字,一从“宀”,一从“广”。“宀”(mian)是“交覆深屋也”,“广”则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都是建筑。但如果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从“广”字的多不住人,或不住夫妻(如庙),或非家居(如店)。看来从“宀”从“广”,也有内外之别。如“庭”,本来是“厅”,后来又指堂阶前的地坪,所谓“大庭广众”,当然不是内部。所以“家庭”二字,就兼内外而有之,——家为内,庭为外。故家贼日“宄”,家奴日“宰”,家臣日“宦”,家祸日“害”,外人入内日“客”,外贼入侵日“寇”,依附他人曰“寄”,敬爱家人日“宠”,都从“宀”而不从“广”。?

    内外之别,也就是“远近之别”、“亲疏之别”。这里的远近,不仅是地缘上的,也是血缘上的;这里的亲疏,也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是伦理上的。一般说来,越亲近者,则情感也越深,权利也越大,义务也越重;越疏远者,则情感也越浅,权利也越小,义务也越轻。而集中体现了这一规定性的,便是所谓“五服”?

    “五服”有两种。“国”之五服,是秦以前的一种等级制度,这里暂不讨论,“家”之五服则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制度。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特重丧葬。原因之一,则又恐怕在于中国文化特重人情。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尚且难免“人一走,茶就凉”,况于“一去不复返”者?所以,丧葬仪式上,就最能考察一个人有没有“情义”,也最能看出生者对死者的感情。但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而血缘的亲疏,无疑应该是诸“缘故”中之最重要者。如果亲者不太悲痛,疏者反倒痛不欲生,岂不是出了问题?因此,中国古代的礼学家们,干脆定出制度,对生者悲痛的程度和服丧的规格,作出明确的规定,以防闹出乱子来,这就是“五服”。?

    五服之中,“斩衰”最重,关系也最亲;“缌麻”最轻,关系也最疏,已远离高祖(五代)。所以,五服虽原本是一种丧服制度,但传统上也用来作血缘关系远近亲疏的标志。出了五服,便不再认为是亲属。即便同姓,也可以通婚。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五服制度明显的不平等性质,即“重男轻女”和“尊长抑幼”。《免费txt下载》比如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照理说亲疏是一样的,但子为父、妻为夫,要服“斩衰”,父为子、夫为妻,则只服“齐衰”,只有长子去世是个例外。又比如,媳妇为公婆服“齐衰”,女婿为岳父岳母却只服“缌麻”,岳父岳母的待遇竟与外甥、外孙、女婿同。可见,家之五服和国之五服,意义虽不一样(家之五服是“丧服”,国之五服是“臣服”),本质却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等级制度”。这样,“五服”的功能也就不止于“定亲疏”,它还包括“序长幼”和“明贵贱”?

    长幼与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