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第六章 家庭一 家为国之本 2文 / 易中天
公私不分?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浏览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经济上产权含糊,思想上也就难免“公私不分”?
公与私,原本就是相对的。什么叫“私”?私,原本是一种禾的名字。公私的私,本字作“厶”。《韩非子?五蠹》云:“自环者谓之厶”。什么叫“公”?韩非子接着又说:“背厶谓之公”。原来,面对面时为“公”,背过脸去就成了“私”。看来,公私原本不分,不过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公是私,全看你怎么翻。?
事实上中国人也不喜欢区分公私。要分,也就是区分内外,区分官民。比方说,在旧中国,就没有“公路”而只有“官道”,也就是只有“官民之别”,而无“公私之分”。直到现在,仍有人主张把“私营”叫做“民营”,把“私立”叫做“民办”,似乎这样更为堂皇。说到底,还是只分官民,不分公私。?
公私不分又怎么样呢?就没有法治可言了。什么是“法”?法就是“全民公约”。民众为什么要“约法”,又为什么能“约法”?就因为他们都是“私人”。私人各私其私,如无规范限制,势必天下大乱。因此要“约法三章”,以保证个人权利和公众利益不受任何人的侵犯。而这些“约法”之所以能够算数,则又因为它们是这些“私人”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共同约定的。咱们中国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然也就只有“王法”,没有“民法”,更没有什么全体公民的“约法”,没有“宪法”。?
其实不要说没有“法治”,就连“德治”,也大成问题。梁漱溟先生曾认为中国人只讲私德而不讲公德,比如臣对君的德,君就不必守;子对父的德,父就不必行,没有一种德是人人皆必遵循之“公德”。这话恐怕只讲对了一半。因为公与私原本是一对矛盾。不讲公德的人,其实也不会有什么私德。梁先生的所谓“私德”,即“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类,与其说是私德,不如说是“二人之德”,即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德,“一人之德”的“私德”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没有“一人之私德”,所以当“私身一人”时,就不会有什么道德考虑。一些明明有利于公众的事,比如顺手关掉公用水龙头或走廊里的灯,即便不过举手之劳,也不愿意去做,除非这时有领导或同事、同学在场。结果是公共走廊上的电灯变成了长明灯,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变成长流水,而便池里则无人冲洗;集体宿舍门前垃圾成堆,脏水乱泼;公园里的果皮箱,更可能是形同虚设,痰迹、废纸、烟头、果皮、空瓶则遍地都是。没有“私”的结果是也没有“公”。?
再就是“化公为私”和“假公济私”了,我们在“单位”一章已然讲过。这里要讲的是,“公私不分”的观念还为“化公为私”和“假公济私”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方式,即“本单位主义”,简称“本位主义”。?
本位主义就是把“本单位”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事当前,先替本单位着想,先替本单位考虑,甚至不惜损害兄弟单位和全局的利益。严格说来,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上,所谓“个人主义”每每被视为“万恶之源”而痛加批判,“本位主义”虽然也受批判,却在批判之余颇受同情。一个人,如果为一己之私利大吵大闹,或对自己的个人成就大吹大摆,便会引起“公愤”,至少要被视为“太不像话”或“恬不知耻”;但如果是为本单位争名争利争地位争好处,或宣传本单位的成就,则本人不但可以“理直气壮”,领导和其他人也不好太责难,顶多笑眯眯地劝他说:“不要太本位嘛!”或者说:“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顾全大局。”?
显然,在许多人看来,本位较之“全局”虽然是“小局”,但毕竟好歹也是“群体”而不是“个体”。只要不是为“个体”,就不能说是“个人主义”。只要是为了“群体”,不论其大小如何,便都体现了“群体意识”,也就多少具有一点“合法性”,不能过于责难。事实上,许多人在为本单位争名争利时,也确实不一定直接地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相关。比如评职称时为自己单位多争名额而自己并不晋升,评奖时投自己单位候选人的票而自己并不获奖。所以,一旦受到批评,便会“理直气壮”或“满腹委屈”地说:“我又不是为自己!”但是,搞本位主义,虽然并非为自己个人,却又毕竟是为自己单位,因此又不能说是不折不扣的“大公无私”。实际上,搞本位主义,虽然不一定直接与自己的个人利益有关,却不能否认它间接地对自己个人有益,比如在本单位“好做人”,落下“人情”等等。所以,也很难严格地界定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不如说同样也是“公私不分”。事实上,因为中国文化不允许“私”公开合法地存在,因此一个人“私心杂念”,也就只好通过这“不公不私”、“半公半私”和“亦公亦私”的本位主义,来“曲线救国”了。?
内外有别?
当一个人站在本位主义立场上时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