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贱如果说,重男轻女是为了“别内外”,那么,尊长抑幼则为了“序长幼”。?
长幼有序,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所谓“长幼”,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年龄,二是辈分,其中辈分又比年龄重要。两个人,如果是同辈,或者并非本家,算不清辈分,就靠年龄来排序,叫“叙齿”。如果同宗同族,那就要靠辈分来排序了,叫“排辈”。甚至两个人之间,哪怕只不过有一种“类血缘关系”(比如“同门”),也如此。师父的学弟年龄再小,也是“师叔”;后来的学生年龄再大,也是“师弟”。所以,阿Q虽然既穷且乏,却也胆敢以赵秀才的长辈自居。只是因为赵太爷不准他姓赵,他这个“太爷爷”才没能当成。?
长幼不同,待遇也不同。比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称自己的兄姊为“家兄”、“家姊”,都是“家”;称自己的弟妹,则是“舍弟”、“舍妹”,侄辈是“舍侄”,子女是“犬子”、“小女”,均不可替换。(哈十八免费?)较早的时期,弟妹也有称“家”的,但后世通称“舍”。只有长子也可称“家”,叫“家督”。可见“家”与“舍”,也有尊卑之别。上古时,诸侯封地称“国”,大夫封地称“家”,庶民没有封地,大约也就只有“舍”。舍,是临时居住的地方(市居日舍)。“家”为“自家”,“舍”为“客舍”,“舍”卑于“家”。故谦称自己的家,便叫“寒舍”、“舍问”、“舍下”、“敝舍”,意思是寒酸破敝之极,算不得真正的“家”。但再谦虚,也不能“犯上”,拿长辈开涮。父母兄姊是要住在“家”里的,便只好委屈弟弟妹妹住在“寒舍”?
至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即一律用“令”,如“令尊”、“令堂”、“令嫒”、“令郎”。盖“令”有美好义,是一种尊称。既然“尊”,则无分长幼,这又是“内外有别”。但称其父母日“尊”日“堂”,称其子侄则日“郎”日“侄”,亦仍有“尊长抑幼”的成分在。?
其实,“尊长抑幼”的现象,在中国可谓随处可见。比如,称对方为“老张”就比“小张”高一等,“张老”又比“老张”更高一等。在这里,不难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古希腊的神祗,不是“弑父英雄”(如宙斯、雅典娜),便是“青春偶像”(如阿波罗、维纳斯);而中国文化宣扬的,则不是“郭巨埋儿”的惨剧,便是“老莱娱亲”的闹剧。试看中国古代推崇的杰出人物和英雄人物,从成汤文王到秦皇汉武,从周公孔子到关羽包拯,哪一个不被描绘成老成持重、长须飘然的模样?年轻漂亮点的,不是品性不端(如吕布),就是气量狭小(如周瑜),或者拈花惹草,或者惹是生非。诸葛亮出山时不过二十多岁,舞台上的形象也是一嘴长须,就因为中国人一贯认为“嘴上无毛”,必定“办事不牢”。因此即便真是“少年英雄”,也一定“少年老成”,全不见青年血气。也许只有属于神界的孙悟空和哪吒,才多少保留了一点“童心”,但也终于被长老们收服,成了“正果”。甚至就连著名的清官海瑞,在处理民事纠纷时,也主张倘若一时难以明辨是非曲直,便“宁屈其子,不屈其父;宁屈其弟,不屈其兄”,这正是“尊长抑幼”的观念所使然。?
因此,“序长幼”也就是“明贵贱”。明贵贱以序长幼为中心,包括贵父贱子、贵兄贱弟,也包括尊年长者,贱年幼者,如《礼记?乡饮酒礼》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就连天子,对于年纪特别大的老臣,也都优宠有加,给予许多特别的待遇,如“赐紫禁城骑马”之类。?
但是,“明贵贱”又不止于“序长幼”,还包括“贵男贱女”、“贵长贱次”、“贵妻贱妾”、“贵嫡贱庶”等。具体地说,就是同为子女,男孩较女孩为贵;同为男孩,嫡出较庶出为贵;同为嫡出,哥哥较弟弟为贵;同为哥哥,则长子较次子为贵。比如贾环,虽与宝玉是兄弟,但因为“庶出”,又是弟弟,便样样不如宝玉,连、r鬟们也看不起他。所以封建社会中又常有“子以母贵”和“母以子贵”的情况。所谓“子以母贵”,即生母是正妻,或非正妻中地位较高者(如皇贵妃、皇妃等),则其子也贵。所谓“母以子贵”,即是庶子如获得了继承权,则其母虽非正妻,地位也因之升格。比如皇贵妃、皇妃之子继承了皇位,则她们也就是太后,可以与先帝之后平起平坐,叫做“两宫并尊”,如清代的慈安太后(同治皇帝嫡母)和慈禧太后(同治皇帝生母)即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正妻不一定生子,长子或独子很可能正是庶出,其母便必因其而贵。?
这样算下来,女儿就比较吃亏,而最吃亏的则是庶出之女。不过,女儿虽不“贵”,却“娇”,称作“娇客”。因为女儿迟早要嫁人,或已嫁人,名分上是“客”,便应受到特别尊重、娇贵的待遇。比如《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写到探春代王熙风管理家政,平儿教训仆妇们不得怠慢探春,仆妇们便道:“如今主子是娇客,若认真惹恼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在贾母面前,迎春、探春、惜春及黛玉、宝钗一千姐妹都可坦然地坐着,身为长嫂的李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