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徐桂良说的,属于“性急”的那一种。他个子不高,看上去比钱敬标高不了多少。先让我们看一看钱敬标对他的评价:
“小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当老师的应就事论事给与批评教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思想觉悟提高,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不听话,屡教不改是很气人的。但是你不能生气,你得拿出教育这种学生的办法来,让他下不为例。你班上的那个XXX和同学打架你是怎么处理的?上边三拳下边两脚能解决问题的话,教师就不用叫‘人类灵魂工程师’了。
那一次你在上课时,有位调皮的学生随便讲话,你走到该同学的前面,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本想来个‘杀鸡儆猴’,使其他同学望而生畏,偏偏你的这位同学不是等闲之辈,他也回敬了你一个耳光。
这可激怒了你,你又给那个学生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更有力度的耳光,直到学生跪地求饶为止。此时,教室一片混乱,喧闹异常。你本以为打耳光是处罚调皮学生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不料不仅没达到这种效果,还招致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准体罚学生。你却我行我素,照罚不误。为什么
呢?你太迷信体罚的管理功能,而忽视了体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你这样的老师能教学吗?打学生的老师没有资格教学。”
钱敬标对张国栋说的这些,正是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体罚学生历来就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中外出现由来已久,早期的相关记录可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不打不成才”、“玉不琢,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管教方式,被认为是有效且必需的青少年教育方法。而在基督教的《圣经》中,也有“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憎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的说法,而一条著名的西方谚语是:拿走棍子,宠坏孩子。
在中国古代的学塾教育中,打骂作为一种盛行的管教手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常见的体罚形式有用手脚殴打、罚站、顶砖、罚跪、饿饭、罚劳动或身体运动、掌掴或令儿童自掴,常用的体罚工具有教鞭、戒尺、木板、棍子、枝条等。
从古到今没有改变的是,对未成年人的体罚往往都来自家庭和教育机构。先让我们看一个来自家庭的体罚吧。
“我是个十六岁的花季女孩儿。在一所著名的市重点高中读一年级。我很优秀,各门学科的测验和考试的成绩名次都稳居班级前二名,年级前五名。初三就考出钢琴十级;取得大学英语siji证书;在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过不少奖项。在学校里是老师同学公认的遵纪好学,谦虚温顺,团结同学的好学生;在家里是个娴静,听话,小鸟依人式的乖乖女。
“我的家庭令人羡慕,父母是‘海归’人士,学有所成。妈妈是市级医院的内科主任医师,父亲是外资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收入颇丰。我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可以说对我是呵护有加。但从小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我听从父母亲的教导和管教,不能越雷池半步。如果平时偶然调皮,不肯练琴,不按父母亲的要求做,或者成绩达不到父母亲的规定等,父母亲就要动用家法惩罚我。”
结语:
管教讲艺术,灵魂靠塑造。
引领攀高峰,吃苦耐疲劳。
打骂无人爱,谁都不想要。
实在没办法,还使老一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