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有十数支到二十支船队不等;因为是要依靠当地的财赋来补贴和维持,因此实力和规模也是参差不齐;
既有齐装满员船新械精到,基本可以向主力水师看齐的;也有穷困潦倒小猫两三只,船只也是有什么就用什么的地方破落户;主官职阶从正七品巡防使到从四品的提调皆有。
被我强行吞并的夷州和闽地水师,也是属于这种类型,也是在北伐之后才被有所加强起来的产物,在国朝内部只能算是二三流的中游。
最后才是大陆沿岸隶属于路州下的,地方编制巡防水营或是海陆巡检船队,基本上有十几条到二三十条快船,三五千号人手就算是顶了天;然后在内陆的大江大河当中,还有少量的所谓内江水师,不过职能上就更接近于捕盗缉私和日常输送了。
职阶也是处于最底层的末微,乃至流外品的吏员身份。
因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陆地部队不同,水师常年需要漂泊在海上,而在船只本身相对狭小封闭的空间内,很容易行程个人专属威权和氛围的缘故。
再加上具体水师驻防的地域影响和特点,也由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头,或者说是形形色色的水师世家和将门;虽然还谈不上格外的壁垒森严,但是几乎把持了水师中上层的大半数资源和职位,并且形成了某种类似势力和领域划分的潜规则。
而水师的中下层,则主要还是那些专属水师学堂或是海事分院里,毕业出来的专业生源来充任的,他们一旦立下战功或是表现出众之后,还是有机会被上层看中和拉拢,而成为某个水师山头的外围势力;
而最底层的水夫船工和海兵,则又是另一种局面了,素来以多多益善而良莠不齐著称;因为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这些底层人员的损耗速度较快;因此,水师舰队每次驻泊上岸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想办法征募和补充人手,甚至不惜采取一些类似坑蒙拐骗的手段,哪怕是泼皮无赖乞儿流浪汉都敢要。
以至于一度这些船上成了好些不法之徒和亡命分子,藏污纳垢的所在;由此,可以说是形成了多级分化的复杂局面。
这一次因为北伐的缘故,被发动起来协助和参与北伐的畿内水师第六镇,以东海道为巡防区的第四镇、第七镇横海舰队,外加上当地的驻泊水师,几乎都在一连串的战事和变乱中损失殆尽了。以至于现在东海道各大岛洲的那些驻泊地里,只剩下一些辅助性质的分船团和近岸巡防的小船队
因此,这一次在广府参与和发起叛乱的,除了部分第一镇的畿内水师之外,就是长期驻防巡航西海道的第二镇和第四镇,而以增援换防为名抵达广府的数只分舰队,以及相当部分的地方驻泊水师。
而第一镇的畿内水师参与到叛乱的理由也很简单,在习惯了驻泊广府的繁华安逸之后,他们已经不想再劳师动众的参加北伐,到陌生的海域去送死而已。
因此,他们在局势不利撤离广府的时候,也把如今实力最为完好的畿内水师第一镇,包括剩余的船只和物料在内的最后一点家底都给裹挟卷带走了;故而至少现在站在天南新朝阵营里的那些叛乱水师,从纸面上的力量还是相当雄厚的;至少坐拥各色海舶战船数百艘,其中就包括了十几艘可以进行远洋航行的楼船级巨舰;
光是这些动辄八千料到上万料的楼船级巨舰,就不是我现在初成规模,载量不足只能用数量凑的淮镇水师所能够比拟的了;那是号称是海上堡垒,移动的城池和后勤基地的存在。
而辛稼轩从岭外归来的时候,给我带来的最大一笔财富,无疑就是分作几批北上避难的数万人口和沿海搜括来的那几百条船只;虽然因为岭外局势的稳定和平复,来到胶东半岛之后又陆续回流了不少人,但是作为这些船只就大多数没有归还了。
对于逐渐控制环渤海地区的淮镇而言,这数百艘海船所提供的运力,无疑是及时雨和雪中送炭一般的,足以让淮地的海陆输送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而且其中还包括了两千多名从岭外沿海的官私船场及其配套工坊里,收罗到的匠师和熟练工人及其眷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收获;毕竟,国朝大梁或者岭南地区造船业的精华和资源,就是主要集中在这一带。
其中还包括了一些专门为水师造舰的大型专属船场和诸多配套产业,其中也包括了楼船巨舰的制造部分;其间的匠师和熟练工的培养,往往要好些年乃至好几代人,才能培养出来并形成规模的;现在却因为辛稼轩的无意之举,全部都便宜了我。
所以对于其他人的态度我是去留自便,但是这一部分人绝对是要想方设法,哪怕用强制手段和威逼利诱也要留下来的。当然了,国朝方面对于叛乱水师及其相关人等的株连和追拿,多少也帮了点我的忙。
只要稍微派人暗中打点和交涉之后,在地方官府追索叛党的名单上,稍微在加上那么一批名字,就足以让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有家不能归,而只能暂时安心托庇与淮镇治下。
有这批原本出自官方背景下的匠师和公认加入,我淮镇的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