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三十八章 入围(上)(2 / 4)  全能大画家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卡,等你经历的多了,到了我这样的年纪,便明白了,专业评委和普通观众没有什么不同。有些人有专业背景,有些人连专业背景都没有,邀请他们单纯只是因为他们是‘名人’。有些人是怀抱着工作的热忱来的,有些人真的只是带着老婆孩子跑来度个假,顺便投个票的。”

    “你能指望一个满脑子都是海浪、沙滩、冲浪或者滑雪泡温泉的人。在一幅作品前全神贯注的沉浸,用全部的身心投入,去试图获得和艺术家产生灵魂链接么?不,当然不能。双年展的快节奏模式几乎已经注定了,谁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睛,谁就会获得天然的优势。”

    “但我们……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不能仅仅以此当作挑选作品入围展览的标准。要我说,这个标准最好应该是优雅。”

    那时的唐克斯不太能理解导师在说什么。

    谁能抓住观众的眼睛,当然就合该它能获得更好的资源,更高的关注度。

    难道在策展的时候。

    他不去选择那些能够抓住观众眼睛的作品,反而要去挑选连观众的眼睛都抓不住的作品么?

    这里面逻辑就真的真的太奇怪了。

    艺术界最不缺的便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疯子,通常来说,这样的人都不会获得成功,也和优雅两个字,沾不上半点关系。

    导师大概是看出了唐克斯的脸上的疑惑,笑笑没有说话。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

    今天。

    唐克斯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在业内有不小声望的资深策展人,他开始独立主持策划属于自己的展览。

    唐克斯才渐渐地感受到了,老师的话的真实含义。

    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睛,并不是错误。

    美好的艺术品,自然会为自己发声。

    在双年展这种高度商业化的场合,虽然很多艺术家都是自我陶醉、自命不凡的人。

    但纯粹的自我陶醉、自命不凡的作品并不受到欢迎。

    想要让观众在你的画中看出什么来,前提条件是观众愿意去看你的画。

    连让观众在展台前方不由自主的驻足欣赏的力量都没有,别人看都懒的看一眼,再去谈什么思想性,哲学性。

    不过是对镜摘花,对水捞月,在空谈一些遥不可及的事物罢了。

    能抓住观众的眼睛,是一幅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最基础的要求。

    先去谈“看”,再谈其他。

    但是如果只追求看到作品的第一眼时的吸引力,也会造成问题。

    那么一场艺术展览上的内容,便难以避免的会向着标题化、猎奇化、高概念化的纯视觉轰炸而倾斜。

    博取眼球,争夺流量,便会成为了一幅作品在被创作时最重要的目的,而非一幅足够优秀的作品所附带的自然属性。

    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这里面的差别其实就像一本《花花公子》和一本《战争与和平》摆在展台上。

    第一时间,大多数人的目光其实都会不由自主的落在《花花公子》这样的艳情杂志之上。

    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

    变成一周、两周、一个月、一年、五年、甚至十年为单位来回顾。

    那么。

    《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书,总是会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之后,成功的反败为生。

    短暂的荷尔蒙激升后,人们会有对重复而枯燥的艳情感到乏味的那一天。

    有足够情感内涵的作品,才能够与世长存。

    这就是所谓的“优雅”。

    它指的不是十九世纪的贵族和学者们在沙龙晚宴上,在十七世纪枝形水晶吊灯下,喝着十八世纪的窖藏葡萄酒,那种浪荡浮华的无休止的堆砌。

    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过后的从容。

    作品本身的内容可以是“不优雅”的,可以如《农神食子》一般,充满了阴暗和暴虐,可以如《星空》一般奇幻瑰丽,也可以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笔墨间布满对底层大众的同情和对那些所谓的“优雅”贵族的控诉。

    关键是能够战胜时间。

    让每一个时代的后人回顾的时候,都能感受到画家落笔那一刻,心中悸动。

    历久而弥新。

    对于参观画展的观众来说,他们和一场画展的缘分,仅仅只有他们在展馆里的短短两三个小时,顶多顶多大半天的时间。

    对于艺术展的评委和很多组委会的成员们来说,他们的工作也仅仅只限于为作品排一个一二三四,说明一下自己的推荐理由。

    投完票。

    他们的工作也就告一段落。

    甚至对于参展的艺术家们来说,得奖或者没得奖,也无非就是这两种结果。

    无论是登上舞台的中央,在聚光灯闪烁中,接过组委会金光熠熠的奖杯,还是带着满肚子的埋怨与遗憾离开。

    展会闭幕的一瞬间,一切便都宣告终结。

    唯有策展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