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九五章 谁都得晕(8)(2 / 3)  铁幕1925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随后就不由自主陷入遐想。他在想,就算毛太祖再雄才伟略,若先是察觉井冈山有西北插了一脚,随后再收到自己向其报家人平安的信,最后又发现自己居然成了他‘妻弟’,不知会有怎样的反应?

    这时,夏听白突然惊叫道:“差点忘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毛择东的妹妹毛泽建在明年夏天也会被捕,随后便遭到了杀害。安平,回去仔细看看资料,一定要记得及时搭救啊”

    吴安平哑然,他心中暗叹:毛太祖啊毛太祖,这下你恐怕当真要云山雾罩一段时间了。

    这些事离发生还有几个月,只要安排妥当,也不必时时在意。吴安平这时最在意的是,反倒是对国民党右派采取的行动能否奏效。

    武汉方面不一样,汪精卫的党内声望虽足以同蒋介石抗衡,但缺乏强有力的军事依托和足够的财源,要说服他其实不难。而蒋介石既有嫡系的军队,又与江浙财阀关系匪浅,想使之转变思想,这把握自然要小许多。至于其他人,如吴稚晖、张静江,暂时来说,吴安平不准备与他们打交道,但除蒋介石外,他仍选定了另一个突破口,这个人便是蔡元培。

    蒋介石和蔡元培都是国民党右派,也是国民党中最杰出的人物,他们虽然不是一个类型的人,但在清党分共一事上,却有着同样一种共识。他们都认为,共产党的壮大已威胁到国民党的生存,若不断然处置,党权及政权都将被其篡夺。这其实不算多虑,因为在国民政府内部,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建立的联盟,在话语权上,早已全面压倒了国民党右派。

    在给蒋介石和蔡元培的信中,吴安平描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参考国共两党间的合作方式,基本可以断定,所谓的“清党”其实根本清不干净,如执意推动,有可能对国民党造成的损伤,甚至远比对共产党还要大。

    共产党拥有五万多党员,国民党的党员则有六七十万,与国民政府刚成立时相比,两党的发展其实都很迅猛。只是为促成与苏联、中共的联合,当初孙中山却是答应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共产党员是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所以,除了那些摆上台面的中共要员,要在国民党内分辨出哪个是国民党员,哪个又是共产党员,这个是很难办到的。

    事实上,“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发动的清党运动,虽然确实给共产党造成很大损失,但自身的损失其实更为巨大。仅过了一年,国民党党员人数便锐减到了二十万出头,这消失的四十万党员,很大部分都是被国民党自己杀害了。

    按史料记载,国民党清共之时,首当其冲的便是其在各地的基层党部,清党的军队一到地方,即将当地县、乡或区党部的人员集体关押或杀害,根本不分什么国、共。如后来的马日事变,湖南农民被杀害者数万,而其中中共党员仅有几百人,被右派军队屠杀的国民党员却达数千,当地农村中的基层国民党员几乎被杀了个干净。

    吴安平向蒋介石和蔡元培指出,国共合作期间,两党的基层干部、党员关系密切,而且双方主张并无太大分歧,是长期在一个战壕中并肩战斗的战友。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清党分共”,岂能在国民党左派和下层党员间得到认可?这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岂是凭你们上面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互相轻易杀戮的?

    他说很明白,像你们那样清党,必然使国民党基层组织受到致命破坏,或许会造成北伐前后国民党在各省建立的县乡基层组织的全面瓦解。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失误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将导致国民党由盛转衰,使其在国内的政治竞争中,全面落败。所有提议清党,尤其是以这种方式清党的人,都将是国民党的罪人,死后也必无颜见孙中山英灵于地下。

    吴安平已嘲弄的口吻道:“我得提醒你们,国民党的政治对手并非只有共产党,在西北还有一个新民党。而且,无论军队、经济、工业、农业等各领域的实力,西北政府都全面超过国民政府,你们若愿意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作为新民党党魁,我自然乐见少一个对手。之所以提醒你们,是因为很幸运你们居然也是中国人,否则求之不得,才懒得理会”

    他同样嘲讽地道:“听说此次清共,贵党有人发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的豪言?若真如此,真不知此人究竟已愚蠢及无知到何等地步,才能满目狰狞喊出这样自杀式的口号。诸位若知此言出自谁口,恳请来信告知,以让我见识一番,使好奇心稍微满足。我猜测,此人或许正是共党分子,贵党若还有些人才,当先杀之而后快”

    其实,这时还没人喊出这样的口号。历史资料显示,这句话是“七?一五”政变时,汪精卫在紧急动员会上首先说的,但吴安平相信,存有这种心思的,绝不只有后来的汪精卫,蒋介石这边虽然暂时没人这么说,但也不缺少“宁杀过无错过”的急先锋。现在连“四?一二”政变都还没发生,他这样说,只算是一种提醒和警告。

    吴安平提到“以这种方式清党”,其中“这种方式”究竟是怎样一种方式,他在信中没有点明,却让人给蒋介石和蔡元培都带了一些资料。

    这些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