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80 办法(2 / 4)  天兵在1917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呼冠以扬.索别斯基。

    看上去波兰很好很强大,前途一片光明?你真要这么认为那就是错到了家!扬.索别斯基就是波兰的转折点,因为在维也纳的空前胜利,这位自负的国王被冲昏了头脑,以为这是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扬.索别斯基准备乘热打铁,继续讨伐奥斯曼土耳其,准备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从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但是很遗憾的是,维也纳的胜利真的只是一个奇迹,接下来扬.索别斯基一败再败,最后一次作战中几乎被生擒!

    再然后波兰的辉煌就戛然而止了,扬.索别斯基死后,波兰内部的贵族陷入了内讧,以至于波兰国王的位置竟然被一个外人也就是之前讲查理十二时提到的那位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获得。

    那么这场内讧是怎么回事呢?说出来都是民.主惹的祸啊!

    可能有同志要惊诧了,这关民.主什么事儿?民.主不好吗?民.主当然好,但是奇葩的民.主制度也会害死人的。咱们从头说起,还记得之前说过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的是一个共和国吗?虽然这个共和国的元首叫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但共和国就是共和国。这个波兰第一共和国享有当时欧洲少有的贵族民.主。所谓的波兰式贵族民.主总结起来就是一种制度:波兰国会实施自由否决权。

    这么说吧,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各国的立法机构实施的民.主制度基本上都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当年的波兰国会不是这个套路,所谓的“自由否决权”其实就是强化版的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大国拥有一票否决权。而波兰国会的贵族议员们则统统享有这种一票否决权。

    现在大家就知道了问题在哪了吧?安理会为什么乏善可陈?无非是大国一致原则,而波兰的自由否决权比大国一致更加糟糕,所有的波兰贵族议员都拥有否决权,也就是说只要一个贵族议员不高兴(不论是出自公心还是一己私利)都能够否决一项国策。

    在这种制度下,波兰的国会几乎不可能做出任何决策,哪怕是敌人大军压境,只要波兰国会里有一个带路党,那么战争准备都是遥遥无期。更可怕的是,这种制度竟然在波兰存在了一百年!

    同志们可以想想,这一百年里能耽误多少事,能错过多少机遇啊!更可笑的是,终结这种糟糕的民.主的竟然不是波兰人自己,而是波兰的敌人,随着波兰被瓜分得干干净净,这种民.主也就消失了。从客观的角度说,波兰长久的悲剧,一方面确实是地缘环境糟糕,周边都是一群豺狼虎豹,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内鬼太多,每每到了关键的时刻,只顾自己个人私利的波兰贵族就会站出来坑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乐此不疲。对于可怜的波兰人来说,这真心是敌在前三排。

    当然,波兰老百姓也不是二百五,一次两次三次的被坑,总会有醒悟过来的时候不是。在1791年,面对内外交困的恶劣环境,波兰人也开始了改革图存。重点就是一部《五三宪法》,这是欧洲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二部宪法(仅晚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部宪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了那个蛋疼的“自由否决权”,改为少数服从多数。

    只不过波兰人醒悟得实在是太晚了,十八世纪晚期充斥着混乱和残暴。法国人忙于大革命没心思管波兰问题,英国人被“孤立”在大陆之外,忙着处理新大陆的那一滩烂事。而有能力管波兰这一摊子事儿的国家无疑例外的都是波兰的敌人,首当其冲的就是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和俄罗斯。这三家当年可是瓜分波兰的主力,尤其是俄国人,作为波兰的“保护国”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波兰走上改革图强的道路?

    于是乎俄国人首先站出来给波兰一点颜色看看,因为《五三宪法》所引发的“护法战争”爆发。按照当时的形势,战争一开始就牵扯了四方势力:拥护宪法的波兰贵族,反对宪法的保守贵族、俄罗斯和普鲁士。其中拥护宪法的贵族和普鲁士理论上属于同盟关系,但是让护法派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盟友一点儿也不可靠,腓特烈.威廉二世一开始就抛弃了护法派。自然的战争的结果也是一目了然了。

    不过很有趣值得吐糟的是波兰那些保守派的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选择站在了俄国那一边,以为俄国人仅仅是想恢复在波兰的影响力。但是战争结束之后,让这些逗比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俄罗斯伙同普鲁士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波兰失去了大约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300万人口。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天开始波兰亡国123年。

    保守派贵族是逗比值得吐糟,其实说心里话那些改革派也不算多聪明。这场护法战争的早期,波兰人其实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涌现了一批很能打仗的将领,比如说科希秋什科,这位在护法战争中没有打一个败仗,但最后却因为国王的背叛被迫流亡美国,而这位后来还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和美国国籍。另一位就更加有名了,拿破仑手下唯一的外籍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

    言归正传,回到1945年,随着国家的再次解放,摆在波兰人面前的就是统一问题,或者说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