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伐吴前夕的最后一次朝会,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山涛山巨源的的话:“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释吴为外惧,岂非算乎!”
在山公看来,自古外患除而内忧生,陛下不过中人之姿,从父祖手中接过权力之棒,为了安稳朝政只能不断向世家妥协。
有东吴作为敌手,陛下还能以抗吴的名义不断调动各种资源。一旦东吴灰飞烟灭,以陛下的能力,又如何是世家门阀的对手?
东吴早如同砧板上的鱼肉,随时会被大晋吞没。攘外必先安内,目下朝政派系林立,何不再用十年时间巩固内政,到时候上下一心如臂使指,灭吴又有很难?
然而,齐王啊!
张华暗自叹息一声,陛下虽然春秋鼎盛,然而身体已每况愈下,如果不能在自己手里拿下东吴,以皇太子的淳朴之姿,又如何会是齐王的对手?
一旦陛下驾崩,这天下势必会是齐王的天下!
在张华看来,齐王极得人心。无论是皇太子还是齐王,只要能够安顿人心,都是社稷之福。
目前而言,齐王会是更好的人选。
所以对于他来说,并不担忧朝政的嬗变。他更担忧的是朝廷的裁军政策。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秦鉴不远,陛下为何执迷不悟呢?”
今日早朝,陛下下诏欲罢天下军役,以示海内大安。
按照陛下的设想,原本服役军卒悉遣归家与子女团聚。郡国之中,抑州郡而扶藩国,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置武吏五十人。
而藩国之中,大国设置上中下三军,军力为五千人。次国设立上下两军,军力为三千人。而小国只设置一军,军力为一千五百人。
只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虽然知道陛下想要削弱世家,也不能舍本逐末啊。
张华想着朝中的形势,突然有股无力感。
此时他已誉满天下,可是被贾充、荀勖以及冯紞等人联手抑制,竟不能有所施展。
“夏侯湛见过神上使!”
在张华身后,一人神色俊朗,衣带飘飘,出现在张华身旁。
“是孝若啊!如今四海太平,天下黎庶亟须休养生息。再也没什么神上使,我既与令尊平辈论交,以后称呼本令一声叔父即可。”张华放下手中之笔,见到夏侯湛出现在面前,语重心长道。
“小侄遵命!”
张华见他原本放诞旷达的性子却难得带有一丝淡淡的忧色,不由道:“却不知孝若找本令何事?既然有事,今日在监省之内为何不说?”
“今日早朝回府,湛无意中发现一块玉玦……”夏侯湛神色郑重,将一块玉玦放在案上,轻轻道,“此玉玦乃是王夷甫之弟王澄所有,月前被贵府小公子所遗失。”
“孝若在何处发现?”
“夏侯府密道入口处。”
“孝若的意思是说?”
“湛以为,小公子已经发现了密道,事过一个月之久,不知有否对外人提起过。若是已将此事传扬出去,只怕我与叔父会有意外之灾。”
“韬儿么?”
张华手捋髭须,沉思良久,悠悠道:“这两年为了伐吴的大局,本令可谓是夙兴夜寐,心无旁骛。由此也难免冷落了他。若是此子发现了密道月余而不在家人面前提起,却是让本令又惊又喜。”
“小侄听说,当年雷左使施法……”
“此事非你做能知。你下去吧,就当此事从未发生。”张华面色顿时一变,看向夏侯湛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严厉。
“是小侄多嘴,小侄告退。”夏侯湛被打断话头,顿时借驴下坡。他知道那是道中最核心的机密,哪怕是他都不了解其中的缘由。
夏侯湛的的身影消失在木门后的密道之中,张华却站起身来,焦躁不安地来回走动着。
夏侯湛说的事情实在出乎他的意料,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心机么?
既然已经上了学馆,是时候试他一试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