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汉末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接受教育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奢侈品。所以无论是官学、私学还是家学,都无法做到稳定。
直到三国鼎立后,各国边境上虽然还是干戈不息,内部的百姓的生活环境已经部分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学官也逐渐建立,承两汉之余韵,尚学的风气也再次复兴。
按照风俗,孩童八岁之前,在家中接受教育、识文断字。便如张舆,由于张祎与崔氏的言传身教,已经能够背诵好几本开蒙读物。又如琅琊王氏的王导,虽然与他均是一般年纪,其神采之俊,连族兄王澄与夏侯府的夏侯延都为之折服。
当然,在垂髫时期便接受教育,往往是出身世家、或者父母学识较高的孩童才有此机会,否则往往要到八岁之后进入书馆,才能得到开蒙的机会。
这种情况不但很多,而且还属于主流。
所以史书中记载的那些大家族的子弟,往往都是自小聪颖,这也是受教育权得到保障的最大见证。而寒门子弟以及那些编户齐民子弟,若是机缘巧合,譬如某某官员在当地设立学馆、某某著名学者恰巧到当地讲学,由此而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方才能显示出聪明的一面,往往由此被乡里目为天才儿童,齐声夸赞。
八岁之后,有了识文断字的基础,便会被送至宗族或者闾里的书馆接受进一步的开蒙。这些书馆有些是单凭一族之力开设,也有的是由几家共同出资,聘请讲师。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家族比较牛逼,想请个辅导老师到自己家里来教,那么对不起,没这个家教市场。这个时代虽然儒学与玄学反复争夺学子的意识形态,然而在尊师重教这一块,一直顽固地保持着最初的规矩:
礼有来学,师无往教。
在这个时代,知识还是奢侈品,还拥有着属于它的尊严。你想要学习,就乖乖到学馆里来,到我面前来,没有我去教你的道理!
八岁之前,是为垂髫。八岁之后,是为总角。十五岁时,男子束发、女子及笄。二十岁时,便是弱冠之年,可以佩戴帽子为自己取字以示成年。
所以在八岁到十五岁这个年龄段的孩童,便在学馆里进一步深造。继续识文断句、练习书法、诵读《孝经》、《论语》,学有余力者开始钻研五经。
五经者,《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是也。
相传中书监、济北郡侯荀勖的曾祖,也就是荀氏八龙中最聪明的老六荀爽,在十二岁时便可以通背《春秋》。因为荀爽字慈明,也因此留下了“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典故。
荀爽便是这个时代中,神童的代表。
十五岁后,这些孩子大都选择去郡中的官学或者私学就读,开始为人生的选择打下基础。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进入洛阳太学继续学习,至于国子学,那是权贵子弟的专利。
延嘉里的社学,便是由里中耆老相约发起的小学堂,为里中子弟提供开蒙教学,并被洛阳官府登记在案,按月发给米粮。负责社学教学的便是一名叫做鲁褒的三十余岁年轻学子。
当然,对于像夏侯家这样的大族,由于族中子弟众多,更多是建立家族独有的学馆,由族中赋闲的饱学之士进行教学。
在张韬探打探社学的信息的时候,刘氏已决定让管家张烈带着叔侄二人前去入学,并且由张孟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
束脩之礼,是十条腊肉。
鲁褒收下束脩后,将他安排在了左边的第二排。在场读书的,大多都是八九岁的年纪,少数几个已经十三四岁。如同张韬这般五岁左右的,却是绝无仅有。
“为学者,须知五谷七牲,须知万物之情,须知器具之来去,须知百官之姓名。开蒙阶段,褒便教你们读写《急就篇》,尔等须要认真听讲。年终之时,以默写全篇者为上等,背诵者次之,能通读者又次之,识读不全者为下等,须要吃戒尺二十,尔等谨记!”
待到众孩童依次坐好,鲁褒便跪坐在前方,遍视众孩童,满脸严肃道。
张舆听完顿时得意洋洋,忍不住背着先生对张韬做了个鬼脸。
他在家之时,在母亲崔氏的教导之下已经能够背诵二十章,全篇三十四章可以全部通读。也就是说,到了考核的时候,他最低也是个三等。
更何况以他的聪慧,如何不能默写全篇?
“这小子,却对着我示威来了,若是你叔叔想背诵全篇,只怕你拍马也赶不及啊。”张韬撇了撇嘴,心里顿时将这个侄儿鄙视了N遍。
————〇〇〇————
张府书房之中,中书令张华正伏案疾书。
如今天下混一,各种执政措施需要改革,诏书都出自他的手里,然后与皇帝司马炎以及诸位大臣商议通行后,再颁布天下。
许是写的累了,张华抬起头,忍不住揉了揉额头。按理说东吴已灭,天下逐渐步入太平盛世,不说海清河晏,至少也要上下和睦,各司其职。
然而,终于还是不幸被山公料中啊!
张华想起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