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艺文一(2 / 3)  梦溪笔谈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乡里。成语有下里巴人,古代指民间通俗歌曲。⑧鬻(y)弹者:卖唱的人。鬻:卖。⑨韦楚老:唐诗人,生卒年不详。⑩绡:丝织成的薄纱。方:见方。【译文】唐代人写富贵诗,大多记述他们用于侍奉和赡养的器物及衣服的丰盛,那只不过是穷人看来感到惊奇的东西罢了。例如贯休的《富贵诗》里说:刻成筝柱雁相挨。这样的筝就连在乡间卖唱的艺人都有,哪里值得夸耀!另外韦楚老的《蚊诗》里说:十幅红绡围夜玉。用十幅红绡做成的帐子,还不到四五尺见方,不知道人怎么能伸直腿?这些都是所谓从来没有接触过富贵人家的人啊!王圣美右文说【原文】王圣美①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②。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③,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注释】①王圣美:即王子韶,字圣美,宋太原人,是沈括的父系亲戚,与沈括交往密切。②右文:文字学术语,根据汉字形声字右边的声符来解说字义的学说称为右文说。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中,表示义类的义符在左、声符在右者称左文,例如木类字其左边都是木字旁。如果其中的右旁(声符)在表示读音的同时也兼表意义,就称为右文。③戋:少,细微。【译文】王圣美研究文字学,推演文字的义类而提出了右文说。古代的字书,都是从文字的左偏旁归类的。大凡一个字的构成,表示类别的部分在左边,表示意义的部分在右边。如表示树木这一类别的字,其左边都从木。所谓右文,如戋字,意义为小,所以水之小者写作浅,金之小者写作钱,歹之小者写作残,贝之小者写作贱。诸如此类,都以右边的戋为字的意义。王圣美嘲讽达官【原文】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①一达官,值②其方与客谈《孟子》,殊③不顾圣美。圣美窃哂④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生平爱之,但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圣美曰:孟子见梁惠王,已不晓此语。达官深讶⑤之,曰:此有何奥⑥义?圣美曰:既云孟子不见诸侯⑦,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⑧无对。【注释】①谒:拜见。②值:遇到,碰上。③殊:很,极。④哂(shěn):笑,微笑。⑤讶:诧异。⑥奥:深奥,不容易理解。⑦孟子不见诸侯:这实际上是王圣美故意曲解《孟子滕文公下》里的有关内容来讥诮那位大官的话。⑧愕然:吃惊的样子。【译文】王圣美做县令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气,去拜见一位大官,碰到大官正在跟客人谈论《孟子》,一点也不顾及来访的王圣美。王圣美暗笑他们所谈论的内容。过了很长时间,那位大官突然回头对王圣美说:曾经读过《孟子》吗?王圣美回答说:平生就喜欢《孟子》,只是一点儿都不懂它的意思。作为主人的大官问道:不懂什么意思呀?王圣美说:从开头起就不懂。大官说:怎么个从开头起就不懂呢?试着说说看。王圣美说:孟子见梁惠王,(这第一句)就已经不懂了。大官对他的说法感到很吃惊,说:这一句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呢?王圣美说:既然说孟子不见诸侯,为什么去见梁惠王呢?那位大官大为诧异以至无言以对。宋初古文【原文】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①辈始为平文,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注释】①穆修(9791032):字伯长,汶阳(今山东汶上)人。曾任文学参军。提倡散文,对后来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等都有影响。张景:字晦之,公安(今属湖北)人。为宋初古文运动先驱者柳开门人,历文学参军。【译文】往年士人大都崇尚对偶的骈体文,穆修、张景等人始提倡散文,当时称之为古文。穆、张曾一同参加朝会,在东华门外等待天亮。正讨论古文章法,恰好看到有一匹奔马踏死了一条犬,二人于是相约各描述其事,以比较各自的工拙。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其时文体刚开始发生变化,二人之语都朴拙硬涩,而当时已认为精工,故流传至今。王安石集句诗【原文】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①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②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③王籍④诗,元对⑤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⑦,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注释】①风定花犹落:诗句出自六朝时谢贞《春日闲居》,是该诗仅存的残句。谢贞,字元正,自幼聪颖,《春日闲居》是他八岁时所作的诗。②王荆公:王安石。③宋:南北朝时宋、齐、梁、陈之宋。④王籍:齐梁时人,字之海,以博学多才出名。⑤元对:即原对,原来的对句。⑥集句:集古人句而成诗。⑦亲切:文中指集句而成的诗内容贴切自然。【译文】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为无人能对出下联。王荆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