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送美归家(3 / 4)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五哥奔丧,如今兄弟姐妹里仅剩下二姐大哥四哥六弟七弟和奴家了。”

    李致远听完这些,作为一个现代人,很难想象家里子女竟然会如此之多,而子女却频频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一再上演,这是何等的悲痛啊。

    在这个时代,生活水平差、某些不良的社会制度束缚如封建式的不幸婚姻、屡试不第导致心情抑郁等都是寿命短暂的原因,不设身处地体验,很难想象。

    他只得安慰到:“逝者已矣,想必他们在天有灵,也不愿活在世上的亲人永远生活在悲痛之中,有时候离去也是一种解脱和幸运,但留在世上的人也更需要勇气去面对今后的人生,看开些吧。”

    叶小繁点点头,默然不语,良久才说道:“为什么世上要有科举呢?奴家几位兄长早夭几乎都是因为科举。”

    “以奴家一介小女子来看,科举八股文章皆死板无趣,限制严格,专讲形式,内容空洞,束缚思想,真正有才气的不能脱颖而出,反倒是只知死读书的庸碌之人能够混入朝堂。”

    “奴家二哥三哥其实颇有才情,然而却在科举考场上处处碰壁,忧郁成疾而英年早逝,去世时分别才十八、二十二。”

    “五哥的才华在兄弟之中公认最高,幼年即有神童之誉,为文一挥而就,文思滔滔莽莽,议论生气勃勃,文章老到,才气横溢,可在科举的路上却走得异常艰辛,现在竟也郁郁而终,还不到二十。”

    李致远道:“科举应试还是有用的,给了普通人进入朝堂一个机会,虽然这机会很小,但总还是一条路子,有利于阶层流动。”

    “想那隋唐之前,没有科举考试,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贵族永远是贵族,草民永远是草民,所以隋唐以前朝堂百官皆为世家大族所把持,普通人是半分机会都没有的。”

    “自开科举取士以来,已经有不少贫苦子弟得以改变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以才有那么多读书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不就为了一朝上榜,名扬天下么?”

    对于科举制度的优点,李致远觉得还是要予以肯定的。

    “然而科举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内容,读那些所谓的孔孟之道,圣人之言,写好几篇死板酸腐的八股文就能当个好官么?”

    “我看未必吧,比如当个县令父母官,需要去劝农,要懂农桑水利吧,需要掌管民政、财赋,那需要会算术吧,要掌刑狱,那需要知道法律条文吧,等等诸如此类,可是孔孟之道,圣人言论里,八股文章里说过这些么?”

    “都没有,实际上考中进士的人里绝大部分人完全不懂,那怎么当官呢?那就需要师爷、小吏之类的人帮助了,而那些进士老爷们或在日后的官场生涯中学习,或是完全不管这些,自己不做实事,只会空谈、欺上媚下、阿谀奉承。”

    “所以,我觉得科举考试考的那些内容毫无作用。”李致远说的一时兴起,见叶小繁也听得颇有兴趣的样子,又忍不住侃侃而谈起来。

    李致远继续说道:“实际上我也看不上儒家的学说,大部分都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对社会进步、生产生活没有丝毫益处。”

    “儒家士大夫重空谈,轻实干,鄙视工商,视器械、技术为奇技淫巧,然而工匠、商人、农民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技术、器械才是推动社会进步之根本。”

    “儒家士大夫们凭借所谓的圣人之道,窃居高位,反而将真正创造价值的人踩在脚底,对其敲骨吸髓。而儒家的学说对比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毫无进步,甚至是大大退步了,僵化死板,固步自封。”

    “我认为对于思想学说应该恢复到诸子百家争鸣的状态,没有竞争,一门学说就不会有进步,同时,包容并蓄,海纳百川,发挥众家之长才是华夏之福。”

    叶小繁初听闻此言论真是被惊到了,细细思之,竟觉得颇有道理,赞道:“公子此番言论实乃高见,小女子其实倒是很赞同。”

    “可现在天下读书人几乎都是孔孟朱子这些圣人的门徒,公子要是当着他们的面讲出这番话,他们只怕会群起而攻之恨不得将你乱拳打死吧。”

    李致远颇有些豪气的说道:“我要是现在就这么跟他们说出这番话,那确实如你所说的,八成被诸生唾骂甚至乱拳打死。”

    “可这是因为我现在力量弱小罢了,如果有一天,我拥有了绝对的力量和绝对的权力,他们大部分人就不会敢说一言了,甚至会匍匐在我脚下为我歌功颂德!小繁你不要高估了读书人的操守和骨气,面对屠刀时,他们向来骨头软。”

    “比如金元之时,多少读着圣贤书长大的读书人甘为夷狄驱使,甚至想尽办法来证明夷狄之君统治的合法性,实际上,即使是孔圣人,也是有华夷之辨的。”

    “可这些自命为圣人门徒的人却毫无我大汉民族之气节,宋朝优待士大夫,养士三百年,而宋亡之时又有多少士大夫愿意为大宋而殉葬呢?”

    “而且你也别以为他们是我华夏亿兆百姓的主流,他们只不过掌握了写史书的笔墨罢了,实际上他们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