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第四章 人情 四 良心、义气、人情味
势利与良心
其实,比世故更可怕的还有势利——浏览器上打上-Ζ。
势利与世故是不同的。表面上看,它们都是以一己之私利,为考虑问题、为人处事的出发点。但是,世故者在谋私的同时,尚能顾及他人,或顾全大局,势利者则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世故者尊重人情法则,只不过利用人情法则为己牟利,或在不违背人情法则的前提下打小算盘,势利者则从根本上违背人情法则,并对此法则起到一种破坏作用;世故者往往特别顾面子,无论如何谋私,面子上总过得去,势利者则完全不要脸面,赤裸裸地表现出对权势的巴结和对财利的追逐;世故者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可以牺牲眼前小利,甚至有意吃亏,势利者则鼠目寸光,见利忘义,在人格上也更为卑下。所以,中国人对世故和势利,也就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对于世故,是一方面批判,另方面却有意无意地加以提倡或暗中学习;对于势利,则只有批判,而且表现出极大的蔑视。
势利不但可鄙,而且有害。试想,一个人,得势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众人趋之若鹜,一旦失势,便“树倒猢狲散”,甚至“墙倒众人推”,岂不可怕?又试想,群体兴旺时,大家都来吃它用它依附它,一旦面临危难,便“作鸟兽散”,谁也不来保卫和维护,这个群体岂不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显然,一种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文化,决不会允许这种严重后果产生。
于是就有了“良心”和“义气”。.
所谓良心,从字面上看,就是良善之心。但在事实上,却并非一切善心都是良心,也并非一切恶行都是“没良心”。比方说,见他人悲哀而无动于衷,见他人遇难而不思救助,就只能叫做没有“同情心”;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在公共场所胡作非为,就只能叫做没有“公德心”;光天化日之下干不要脸的事,或干起坏事来公然置舆论于不顾,就只能叫做没有“羞耻心”。这些都不能叫做“没良心”。只有那些知恩不报、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吃里扒外的行为,才被斥为“没良心”。比如一个人,先前受过别人的资助,后来别人有了困难,明明自己有能力,却不肯援手,反倒装聋作哑,作壁上观,便是没有良心。又比如,一个男子,在落难时得到一个女子的体贴和关怀,发达后却另攀龙门,甚或停妻再娶,也是没有良心的。可见,良心,是专门用于人情回报的一个道德范畴。
有良心就是有情义,就是美,也是好,合起来叫“美好”。没良心就是无情义,就是丑,也是恶,合起来叫“丑恶”。美好的事物人见人爱,丑恶的东西人见人憎,这就从心理上确立了“人情法则”。一个人,如果不通人情,不讲良心,那就是内心丑恶,不但他人憎恶(嗤之以鼻),自己也应羞愧(无地自容)。这就会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使那些“不讲良心”的人无法“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显然,良心之于人,是一种“软控制”,靠的是每个人是否“安心”。因此,一个人,无论多么“不讲良心”,也无论有多少人认为他“太不像话”,如果他自己并无“于心不安”之感,别人也无可奈何。有一次,宰予和孔子辩论守丧的事。孔子坚持“三年之丧”,宰予则认为只用一年。宰予说,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吧?陈米已经吃完,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已经改了四次(古人钻木取火,四季不同,一年一个轮回),该可以了吧?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那白米饭,穿那花绸衣,心里安不安呢?宰予坦然地答道:“安!”孔子便气哼哼地抢白说,你觉得“安”,你就去干吧!一个君子,在居丧守孝的日子里,吃着美味不觉可口,听着音乐不觉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逸,所以才不这样做。你既然“心安理得”,你就那样干好了!
宰予与孔子的这场辩论,现在看起来有点好笑。不就是一个只守一年,一个要守三年吗?也值得争?再说,宰予的话,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然而孔子却不肯讲价。因为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父母既然予我有“三年怀抱之爱”,则我们也应该有“三年守丧之回报”,否则便是没良心。但是,这种回报,父母显然并不能享受到它的真正好处,所以,归根结底,也仍然只是我们自己是否安心的问题。因此孔子听了宰予的大放厥词后,第一个问题便是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宰予竟然答日“安”,孔子即便浑身气都不打一处来,也只好发脾气说“女(汝)安则为之!”一点办法也没有。圣人尚且无奈学生何,我们又能拿那些势利小人怎么样?
良心与义气
显然,仅用良心,实不足以对抗势利。更何况,势利的存在,也未尝没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是:趋利避害乃是人的本能。这可不是一句“没有良心”便可以轻易打发的。如果说,利的诱惑尚能抵御,那么,害的威胁便几乎难以抗拒。公元前265年,秦昭王为了替其相范雎报仇,诱拐软禁了赵国孝成王的弟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