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中国古代历法在夏代已经比较完善。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一致。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随着中国古历外传,华侨足迹所到之处,节气也广为流传。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经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按夏代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黄昏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旦中星(黎明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晨见夕伏的恒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汉(银河)的位置以及太阳在星空中所处的位置等等。
综观《夏小正》所记星象,不仅北斗柄指向受到重视,还记有天空明亮的织女、南门以及最显眼的天河“汉案户”。夏代二十八星宿还没有形成概念,只出现了参、辰、昴这几颗亮星,可见《夏小正》时代之古。日本学者能田忠亮将《夏小正》星象分类作分析、计算和比较,得出结果是极大部分天象属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国内学者潘鼐先生认为,有关夏代的文献与考古,经碳14测定,夏文化年代即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同《夏小正》星象的大部分记事从天文学测算所得的年代相吻合。
《夏小正》由于长期流传的缘故,这一文献本身可能有残缺和其它的错误,也可能混杂有后人或其它的附会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老的比较珍贵的天文历法知识却是毋庸置疑。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夏小正》按十二月的时序详细记载上古先民所观察体验到的天象、气象、物象,形象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对时令气候的朴素认识,实是华夏民族数千年天文学史的初始阶段--观象授时的结集,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天文历法著作。
夏代人们在农业活动中对物候(生物、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的应用,比以往也有较大的进步。我国对物候的观察、应用是很早的,《左传》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记载,稍后于黄帝的少昊以鸟名官,让玄鸟(家燕)氏司(掌管)春分、秋分等时节的变化,这与玄鸟春来秋去习性正相吻合。少昊以鸟名官的传说反映出我国原始社会已用物候来区分节气了。
夏王朝颁布的历法《夏小正》,体现出了夏代的天文学成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夏小正》对一年十二个月都有明确区分,每个月中的农事活动已有全面安排。这说明,《夏小正》的历法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也证明夏王朝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国家。
附:《夏小正》全文
正月:
启蛰。言始发蛰也。
雁北乡。先言雁而后言乡者,何也?见雁而后数其乡也。乡者,何也?乡其居也,雁以北方为居。何以谓之居?生且长焉尔。“九月遰(dì)鸿雁”,先言遰而后言鸿雁,何也?见遰而后数之,则鸿雁也。何不谓南乡也?曰:非其居也,故不谓南乡。记鸿雁之遰也,如不记其乡,何也?曰:鸿不必当小正之遰者也。
雉震呴(gòu)。震也者,鸣也。呴也者,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必闻,惟雉为必闻。何以谓之雷?则雉震呴,相识以雷。
鱼陟负冰。陟,升也。负冰云者,言解蛰也。
农纬厥耒。纬,束也。束其耒云尔者,用是见君之亦有耒也。
初岁祭耒始用骝(liú,黑鬃黑尾的红马)。初岁祭耒,始用骝也。骝也者,终岁之用祭也。其曰“初”云尔者,言是月始用之也。初者,始也。或曰:祭韭也。
囿有见韭。囿也者,园之燕者也。
时有俊风。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于南风也?曰:合冰必于南风,解冰必于南风;生必于南风,收必于南风;故大之也。
寒日涤冻涂。涤也者,变也,变而暖也。冻涂也者,冻下而泽上多也。
田鼠出。田鼠者,嗛鼠也,记时也。
农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农夫急除田也。
獭献鱼。獭祭鱼,其必与之献,何也?曰:非其类也。祭也者,得多也,善其祭而后食之。“十月豺祭兽”,谓之“祭”;“獭祭鱼”,谓之“献”;何也?豺祭其类,獭祭非其类,故谓之“献”,大之也。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