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说故事悟道理
(十五)
方仲永的故事
北宋王安石先生在他的作品《伤仲永》中介绍了一个叫方仲永的人。
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人,他的祖祖辈辈都以替人种田(也称隶农:自家没有土地,靠租种他人土地为生)谋生,因此他们家祖祖辈辈从来没出过一个读书人。他的父辈们也想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光宗耀祖。无奈家庭十分贫穷,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那还有钱和精力来培养读书人呢?因此方仲永从小就大字不识一个,一家老小都是文盲。
等到方仲永五岁时,忽然有一天他哭喊着要纸、墨、笔、砚等书写工具,并且喊着要作诗。他的父亲感到很惊异,忙到邻居读书人家去借这些东西。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方仲永见到这些书写工具后,眼睛一亮,手握狼毫,落笔生风,才思敏捷,一会儿就写完一首诗。诗的内容是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与同族人搞好关系等内容。语言华丽,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颇有造诣的文学功底。
方仲永一家人这下可乐坏了,在他们的眼里这孩子一下子就变成神人了。于是他们一家人(尤其是方仲永的父亲,这位老实的庄稼汉)就开始大肆宣传,说他们家方仲永一夜之间得道成仙,是李白成仙附体,看到任何东西都可以立刻做出诗来,而且做出的每首诗都能符合事物本身特点。
于是乎,方仲永一时间成了金溪红人。哪家婚丧嫁娶,拜寿添子,主人都会“不惜重金”邀请方仲永父子俩出席,为酒席“增光添彩”。哪家酒席宴若请不到他们“爷俩儿”都会感到是一件憾事。
这样过了几年,方仲永渐渐长大了,人们发现,方仲永的才华“大不如前”:反应也慢了,语言也不太华丽了,内容也有些枯燥了。又过了几年,人们发现,方仲永竟然一首诗也做不出来了。他的才华从此彻底“湮没”了。方仲永最终成为一个最最平常的人了。
听完这个故事以后,人们(包括王安石他老人家也是这样)都会为“方仲永”感到惋惜。
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古今中外大凡有大成就的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没听说哪个是靠天资聪颖,“吃老底”获得成功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是靠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岁月的积累和沉淀,最终才绽放出炫丽的花朵的。靠小聪明,一时灵感,是经不起岁月考验,是很难有大成就的。方仲永虽天资聪颖,但他没有庞大知识的积累,他的“湮没”也是必然的。
上天待人是公平的,有多大付出,就会有多大会回报。当你嫉妒别人地位高,收入丰的同时,是否问一问自己,你曾经为自己的人生付出多少?
有人(包括王安石在内,甚至教学参考书上也这么说)将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矣”归罪于他的父亲,说:“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我对此也是持否定意见的。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所成就,我想方仲永的父亲也是这样。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供得起他读书,方仲永也不至于五岁不曾识“书具”;他的父亲更不至于为了一点“小钱”而领着方仲永“日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但是,做为方仲永的父亲,不这样做又能怎么样呢?做为一个雇农家庭,自己家里人的吃穿都难以维持,又怎能供得起孩子读书呢?所以方仲永一家几辈人都很难“识书具”。
现在的孩子是很难理解到这一点的,甚至我们现在的成年人因为过了几天好日子也忘记了这一点。古代的“私塾”实际上就是有钱人的学校,老百姓的子女是读不起书的,他们只能一辈辈的没知识,一辈辈的受穷。
这也许正是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做为王安石他老人家,也许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虽贵为一国之相,心里有这样的话敢直说吗?他深知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这种社会制度的。这正如他的“改革”一样,个人正直、美好的愿望在那个封建制度下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说,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是其所处的社会造成的,当然也有他父亲的“愚昧无知”。
从方仲永的例子我们应当有所感触: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应感谢我们所处的时代,应当感恩社会和我们的父母,最起码他们给了我们每个人“公平竞争的平台”。再没有出息就只能怨自己“缺少天资”或“努力不够”,再也不应怨天尤人了。
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埋怨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应当是那个时代。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