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你还是不能长时间呆在军中,如今皇上痛失爱子,心情一直未见好转,若是知道了你的事情,只怕是会迁怒于你。如今你听我吩咐,去------”韦睿在范钧的耳边,将今后需要他做的事情仔细的讲与他听。
范钧听后郑重的点了点头:“义父放心,此事我定会努力做好,决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韦睿将范钧送出了大帐,命李忠将他送出了军营,方才放下心来,此时他心中不是不担心范钧,只是他更加担心的是范钧远在京城的父亲,那位范允承范大人,突然担任这大理寺正卿一职,只怕此时的京城不会再如往常一般的平静了,而搅乱这一池浑水的,不是别人,正是皇上萧衍。
那皇上原本是可以驳回王爷萧宏的呈报,将此事压下,待他回京城之后再做商议的,可是那萧衍却没有这么做,他只是顺着萧宏的意思去办了。
萧衍此举的深意,只怕这世间没有几个人可以猜得出来,而韦睿是何等的聪明,他在听完贺琛的话后,便已经将这一切都猜想出来了:那萧衍派曹景宗驻扎在京城之外,这深意那萧宏不是不知,但是知道了又如何?皇上御驾亲征,这家中之事虽然交与了萧宏,但是萧宏若乘机想做些对皇上不利的事情,皇上远在北方,自然是鞭长莫及,若是有一位心腹大臣在京城附近虎视眈眈的盯住萧宏,只怕是他也会有所忌惮,不会那么快的露出自己的狐狸尾巴。只不过这皇上既然已经讲明让自己的六弟代理朝中的一切事务,有些事情是可以让这位王爷作主的,若是王爷在京城所做的事情,这远在边疆的皇上一概不准,只怕这位王爷狗急跳墙,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韦睿当即便想明白了,那朱目之虽然是皇上极为信任的大臣,可是萧宏想换掉他,萧衍毫不犹豫的便同意了,自然是要放松萧宏的警惕,好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筹划大局。
此时的萧衍,手中正拿着朱目之刚刚派人递送过来的密信,那朱目之在密信当中,表明范允承真心要做些事情,好查清张元知大人的灭门惨案。那朱目之极为聪明,对于范允承查到有人要谋反一事只字不提,那萧衍对朱目之是极其了解,他越是不提的事情,只怕此时已经开始行动了,他心中虽然有些着急,但是一想到范允承初任大理寺正卿一职,必然会摊上一个烂摊子,这京城之中大大小小的官员,定然是什么样的想法都有,这内乱一起,那谋反之人要么会利用这场内乱,要么会耐住性子观察观察。
萧衍想到此处倒也不再着急,这位范允承究竟能不能担此重任,就看他这段时日的做法了。
“皇上,北魏邢峦部又送来求和的文书。”随侍的宦官在帐外禀报道。
萧衍转过身来,这已经是元恪第二次送来求和书信了,自己的大军数月间的沿途追赶,想必是让北魏大军精疲力竭了,此时已进入了严冬时节,北方此时放牧的牛羊都已经圈养起来,等待来年水草丰足之时,方才繁衍生息,在大梁的穷追猛打之下,北魏的粮草接济已经成了极大的问题,若是再继续这么耗下去,只怕是北魏士兵的士气会越来越低,故尔那元恪只得放低身段,与萧衍求和,以备来年再战。
而此时萧衍所想的,却是比那元恪更多了一层,他命人将那文书拿到了桌案之上,方才吩咐手下人:“传联旨意,有请韦将军与昌将军二位将军到这里来。”
“遵旨,陛下!”那宦官急忙前去请二位将军。
韦睿与昌义之在接到皇上的口谕之后,急忙赶往萧衍的大帐,二人进得帐内后,看到萧衍正在仔细的观看着元恪送达的求和文书,二人急忙跪地行礼:“皇上!”
萧衍急忙放下手里的文书,走上前来扶起二位将军:“二位将军,我萧某也不是在那朝堂之上,切不可行此大礼,快快起身。”
“谢皇上!”韦睿与昌义之起身后站立在萧衍桌案下方,他们二人不知皇上为何今日要召见他们二人,心中多多少少有些忐忑。
萧衍命手下将元恪的求和文书送到韦睿与昌义之的手上,命他们看上一看:“二位将军,这已经是元恪第二次送这求和文书了,不知二位将军对此事有何看法?”
昌义之在钟离被围困了这些年,自然是巴望着战争快些结束,且他又是性情真爽之人,看过之后便回禀道:“皇上,这邢峦的大军被我们一直追着打,想必是被我们打怕了,投降二字他们又讲不出,只能是求和了。”
萧衍微微点了点头,他侧头看了看韦睿,那韦睿将文书看过后便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萧衍对于韦睿此人的看法,已经与前些年不同了,眼前的韦睿绝对不是那个在家中养病不出的病夫模样,此人一上战场便如猛虎一般,无人可挡,这北魏将士都称他为“韦虎”,如今在这战场之上见到韦睿的英姿,确实当此称谓。而且此人足智多谋,在萧衍看来不亚于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只是此人做人相当低调,也从不贪功,所以在众人眼中他并不怎么出众,但是那萧衍是何等人,他贵为一国之君,对于韦睿的看法自然与平常之人不同。
“韦将军,对于此事你是如何看待的?”萧衍慢慢的问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