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散了早朝,杜睿却还不能回府,在太极殿上的早朝虽然隆重,可是严格说起来,不过就是走个形式,真正的要事,是要移到尚台去料理的。给力文学网
尚台在经过杜睿改制之后,俨然已经成了大唐的权利中枢机构,这段时间事无巨细,杜睿都是在尚台与诸部大臣商议处理的。
尚台内,杜睿高坐其上,下边依次是尚左仆射来济,尚右仆射杜正伦,中令阎立本,门下侍中岑长倩等三省执宰,以及吏部尚李献宝,户部尚高智周,礼部尚李璟恒,兵部尚刘仁轨,刑部尚杜痒盛,工部尚张言硕,总参谋部尚王玄策等七部尚,各人分案而坐。
有资格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的,整个大唐也就十来人,乍一,宽大的尚台里显得有点儿空荡。
但能坐在这里的人物,谁不是跺跺脚便能让长安城颤三颤?细细感觉之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那种强大的气场把尚台充塞得拥堵不堪,那些侍候茶水、传递文牍、等待招呼的吏属一个个大气不敢出,走起路来摄手摄脚的,生怕打扰了这些大人物的思绪。
总体而言,现在的三省执宰、七部尚的平均年龄不大,除了阎立本,刘仁轨,王玄策这三位贞观朝的老臣外,杜睿不过四十来岁,其余的诸如杜痒盛,李献宝等人都是刚刚年过而立,就政治方面而言,这样的年龄或许欠缺了几分稳重,但是在杜睿来,处在这个年纪的人正是最佳年龄,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且杜睿教导出来的弟子,又能得了杜睿青睐,哪个差得了,一个个都是足够成熟而又不失冲劲。
尚台,如今也要变换一下称谓了,杜睿仿照明朝,建立起来的内阁,已经基本上取代了此前的行政中枢。
历史上内阁制度的诞生,也是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明太祖朱元璋削相权开始,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内阁制度才正式建立起来。
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一一内阁就应运而生了。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后世首相的地位。
明成祖朱棣可以说得上是华夏最后一个成功的**皇帝,在永乐以后,**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懒惰都无所谓,而到了崇祯朝的时候,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崇祯皇帝就是再怎么勤政,也是要亡国。
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后世的清朝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事必躬亲,因此勤政成为大多数清朝皇帝的特点。
在内阁制度诞生之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后世西方国家首相的雏形。
在后世,说起内阁制度,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下的内阁制度,西方的内阁制度与明朝的内阁制度似相似,但这两者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迥然不同。
首先,源泉不同。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废掉宰相一职,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逐渐形成的。而西方的内阁制度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一些政府要员在一个小阁楼里开会而逐渐演变来的。
其次,土壤不同。中国自秦朝初步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制度基本为历朝历代所沿袭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人们的思想保守愚昧,封建**的思想根深蒂固,民主的意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