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七章 莫卧尔王朝的奥朗则布皇帝(2 / 3)  日不落大中华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不然他的帝国也不至于将帝国的疆域扩至最大,而他现在很倒霉的碰上了张华汉这个翩翩起舞的蝴蝶,改变了这个世界,也让他的帝国更快的灭亡,面对着比西洋人更厉害的武器,这位奥朗则布会无能为力的,这个时代,西洋人对于印度的殖民只是刚刚起步,莫卧尔王朝的实力还在,这位奥朗则布皇帝还在做着当世界之主的皇帝梦想,与那土耳其人的皇帝一样,都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天下的共主,可是,这个时候的西洋人的火枪开始横行于这个世界。莫卧尔王朝与土耳其人都在这种新式的武器面前开始走向了没落,只是这两个地方上的皇帝却仍旧没有看清形式,仍旧在做着自己是世界皇帝的梦想,土耳其人这时候的皇帝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但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奥朗则布皇帝最为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虽然莫卧尔王朝的内部出现了内战,造成了莫卧尔王朝国力的急剧衰退,但他却是手中仍旧有着权力的。

    现在的奥朗则布皇帝是一个进攻型的人,他与中华帝国的战争从开始就没有打过一场胜利之仗,本来一次次的战争让莫卧尔王朝的国库就很空虚,而现在更是造成了莫卧尔王朝所能控制的地盘开始越来越小,本来实行宗教压迫激化了民族的矛盾,帝国中大量的地域都反叛分裂了,加上各个商团的掠夺和侵占,现在奥朗则布皇帝所能掌握的地盘已经不到原来的一半,在人口上来说,也只有原先人口的一小半了。

    张华汉这一次对于印度的攻略是用那些倭国胁从军大军当前锋的,这些倭人军手中所拥有的武器大多都是火统、鸟统、双眼统、三眼统、火绳枪,还有三十多万人用的是长矛和武士刀,当然,还有一万燧发枪精锐。

    除了倭国胁从军外,那些中小型商团的武器也比较落后,由于中华帝国不生产落后武器,而先进武器又不允许在正规军军队以外流通使用,有着严格的防止武器外泄的制度,加上北方西伯利亚以及远东等地域的开拓团已经将快枪消耗掉光了,所以他们的武器比较落后,他们一部分是从帝国购买来的淘汰火枪,一部分是从西洋人手中购买来的火枪,还有一部分是传统的冷兵器,在总体的武器装备上来说,却也是要比莫卧尔王朝的军队要强上那么一点点,与倭人胁从军的武器几乎是没有多大区别,比倭人胁从军的火器稍微多一点。

    冲在前面的商团都是消息比较闭塞而且比较冲动的人,他们的武器与倭人胁从军没有多少区别,而倭人胁从军与这些急匆匆跑在前面的商团部队的武器也就比奥朗则布皇帝手下的军队只强上一点点,让奥朗则布皇帝的心中产生了误会,以为中华帝国军队的实力也只有如此,因而对于自己能否守住莫卧尔王朝产生了一点信心,也不怪他如此消息不灵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派出探子去看看南亚和南洋各国是如何被中华帝国打败同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的,他还在做着世界强大国家的皇帝梦想。

    奥朗则布是一位足智多谋、奸诈、残忍,并具有军事才能的一位君主,早年任德干副王。在激烈的皇位继承战争中击败了3个兄弟,并囚禁了父亲,终于成为帝国君主。他采用招抚为主武力为辅的手段,将帝国版图扩大到除最南端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舍弃了阿克巴大帝以来的宗教宽容国策,对国内的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并把他们从官僚机构中驱逐出去,从而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奥朗则布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第六任君主。其父为建造著名泰姬陵的沙•贾汗,他是第三子。奥朗则布成长于莫卧儿王朝的“盛世”时代,自幼受到宫廷良好教育,学识渊博,通晓经训和伊斯兰教法,足智多谋,尤精于武略。曾被赞誉为“帝位之荣缀”。

    其父执政时,奥朗则布曾率军同乌兹别克人和波斯人作战,虽然失去了喀布尔,但他在败军中显示了一定才干。1636年任德干副王,努力扩大自己在军中的势力。1657年,沙贾汗卧病不起,理应继位的应该是他的哥哥达拉舒科,达拉舒科在当时以宗教宽容和开明的作风而闻名远洋,很多人也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作为阿克巴宗教自由政策的继承者应当继承王位,但达拉舒科终究不是久战沙场的奥朗则布的对手,奥朗则布凭借沉着、精明最终赢得了胜利。把达拉舒绑在一头肮脏的小象背上在德里游街示众后处决。此后,他又把注意力转向了他的二哥沙舒贾,还有最小的弟弟穆德拉。之后,奥朗则布残忍的处决了他们,就连父亲也没有放过,被软禁在阿格拉直至去世。这次胜利也让他赢得了残忍、多疑的名声。他于1658年即位,1659年称帝,号“阿拉姆吉尔”(意为世界的征服者)。

    奥朗则布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将自己作所穆斯林君主的典范,他认为遵守教规就是他的准则,企图按照《可兰经》的信条把一个根深蒂固的印度教大国变成逊尼派伊斯兰教帝国,他遵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主持编纂有《奥朗则布法特瓦汇编》,广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赞助伊斯兰学术文化。曾下令禁止穆斯林采用印度教的习俗,不准在钱币上铸造“清真言”,宣布恢复使用伊斯兰教历。他破坏了阿克巴在位时的宗教自由政策,执行反印度教政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