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二章 父子(4 / 6)  大明仅一位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人那自然退避三舍,不敢造次,可是他虽然勇猛,却没有什么治国之才,对于这大明的百姓而言,他却不是一个明君,要是国内的百姓都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这国又如何起强大得起来,那时候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足够的补给,即便在多的军队最后也只有败退而已

    其实朱棣很希望自己的二儿子和大儿子要是能是一个人就完美了

    在朱棣的眼中,自己那就是非常完美的人

    可是人无完人,这也是没有办法事情。

    所以朱棣现在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自己再次亲征一次,好好的给蒙古人一个下马威,然后让他们在短时间之类没有办法侵犯大明,或者没有那个侵犯大明的想法。

    其实知道明朝灭亡,蒙古人都没有在侵犯明朝,不过明朝最后还是灭于草原上另外一个民族,满族。

    作为一个帝王,他必须为大明的江山着想,作为一个父亲,他又必须为自己儿子着想,所以即便自己已经年迈,却还咬着牙亲自北征一次,即便最后脸一个普通都不如,在去世的时候,周围环绕的不是自己的满堂儿孙

    后世对于朱棣的评价那是不一样的。

    中国历史上,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但是人民常常忽略了明朝还有一个“永宣盛世”,就是永乐到宣德年间的盛世。而这个盛世最具代表的实际上应该是“永乐盛世”。用清朝人的话说:“永乐盛世,盖兼汉唐而有之。”说把汉、唐的盛世兼而有之,说它的功、它的业叫“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所以,我们在南京明孝陵就可以看到康熙皇帝在明孝陵前面立的石碑上写了四个字,叫“治隆唐宋”。所以我们看,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什么?是“永乐盛世”,它是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后又一个盛世,而且它是兼汉、唐而有之。

    明成祖迁都北京,他是雄才大略。他以北京为基础,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同时以北京为基础,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天下秩序。他的胸襟,一般人、一般帝王无法比。明成祖要做事,要做全世界最大的事;他要编最大的书,全天下的书都要收拢来,编成一部《永乐大典》;他要建全世界最大的宫殿,这个宫殿到现在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宫殿;他要建一个全世界最高的祭天场所,天坛,现在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祭天的场所

    明成祖无论从文治上、从武功上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雄才大略也伴随着一些其他的弊病。朱棣缔造了众多空前的壮举,但却耗费了超过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却使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他继承和开拓了朱元璋的事业,但却是篡夺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杀戮无数。至于这评价,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这些后来的评价,即便王钰知道,现在也不会理会,现在在自己面前的朱棣,其实就是一个已经年迈,却不能和其他老人一样安享晚年,享受那种儿孙满堂,膝前后辈嬉闹的生活,他是个帝王,所以即便老迈那也得为了国家进最后一力,他是个父亲,即便老迈也得为自己的儿子着想。

    身为一个帝王,他得到了很多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同样,他也失去了很多。

    好好的看看自己脚下这片天子之地,或许这是朱棣最后的一个愿望了,王钰自然也都好好的陪着,和王忠一起

    算起来,王忠已经是跟了三代帝王,他同样非常清楚朱棣的想法,于是也默默的跟着,这一下午,也是朱棣最不像帝王的时候。

    时间仿佛过得很快,一下午的时间过得很快,一起用过了晚饭之后,朱棣便也要回皇宫,不过这也不用王钰找车,皇宫里面有车来接送的

    告别了朱棣两人之后,王钰也没有坐车直接回去,而是一个人慢慢的朝自己的家里走去,这陪着皇帝溜达了一天,对于很多大臣而言,那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不过自己怎么感觉这心情有些沉重,明明知道朱棣这次一去那就在看不到大明的江山,自己却没有说出来。

    想到这些,王钰就感觉自己的脑袋乱成了一团麻,这人也有些昏昏浩浩的

    “王大人”

    背后好像传来喊话声

    可王钰却没有听见,依旧朝前面走去。

    “王大人”

    背后的人不由的提高了声调。

    王钰这才回过神来,转身一看,背后喊自己的人是徐智,奇道:“徐大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