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一十九章 饮马北海(上)(2 / 5)  红色警戒之民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能够在上千米的距离上穿透苏军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

    尤其是炮兵师靠前部署的57毫米反坦克炮,每门炮都几乎以每分钟12枚炮弹的速度喷射出火焰,加上隐藏在战壕内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炮,还有不时被引爆的反坦克地雷,二十几辆打头的苏军坦克被摧毁了。

    但是后面的苏军重型坦克又一辆接一辆的压了上来,在快到达阵地时,机械化步兵装备的82毫米无后坐力炮和4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也开始射击,硬生生地将苏军T34坦克摧毁在阵地前,可是更多的T34、KV1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冲了上来。

    炮兵师的远程火箭炮几乎成了防线的“守护天使”,122毫米、130毫米的火箭炮弹不住的倾泻着。跟在坦克后面的苏军步兵一下子就暴露在火箭弹火力之前,冲在前面的苏军士兵很快就倒下了一大片,余下的立即趴在地上。

    又有一个坦克团上来了,近百辆苏军坦克排成密集队形企图从这个突破这个小口子。数量庞大的苏军坦克一冲过趴在地上的苏军士兵身边,被坦克鼓励了的苏军士兵也爬起来,跟在坦克后面冲锋。

    但此时,防守阵地的521师坦克旅也及时赶到冲了出来。中国虎王主战坦克主炮的威力强大,完全满编的重型坦克旅约200辆坦克在阵地前高速机动,用125毫米坦克炮那强大的火力将一辆一辆苏军坦克击毁,就是苏联的重型坦克KV-1,在虎王坦克的主炮下,和纸糊的没有两样。

    评价一辆坦克的好坏,有三点是不变的,火力、装甲、机动。苏联方面的坦克,最主要的是追求火力和机动,最后才是防护。中华的也是差不多,火力最前,机动次之,防护最后。

    尽管两国的理念差不多,但是科技水平的差距,让这两个相同理念,出现了一边倒的场景。就算中国虎王对上苏联的坦克,不像天启坦克和犀牛那般无敌的存在,但是一辆虎王干掉对方七八辆T-34/85,一点问题都没有。

    除了防护方面,还有很主要的观瞄系统,比起天启和犀牛十分落后的虎王观瞄系统,虎王坦克也无法做到机动下瞄准射击。但是比起苏联那些单纯依靠经验的射击瞄准装置,虎王上面的瞄准系统,已经高出了整整一代。

    所以,在双方还未接近的时候,远远出现的虎王坦克,对开始对苏联坦克部队,进行长距离的炮击。而苏联坦克只能无奈看着远处的小黑点,无能为力。

    首发命中率不是很高,在一千五百米左右,能够有一半的命中率已经足够了。一轮的射击,近二十辆苏联坦克直接被炸毁,里面的驾驶员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随着双方前进的速度,两军的坦克开始缩短距离。

    当双方的车长已经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对方的坦克后,坦克的交锋才刚刚开始。虽说在远距离上,苏联坦克吃了大亏,但是,只要距离拉近了,加上苏军坦克的机动能力也不弱,尤其是苏军这个师普遍装备的T34/85,它的机动姓能真心很不错。

    中华的坦克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后来硬是凭借着空军的部队出动了一个中队的战鹰-3,将苏军的坦克报销了不少。一个半小时的坦克“大战”后,到了上午十点,虽然苏军的坦克被全歼了,但中华方面也损失了快三十辆坦克,这可是装甲旅六分之一的力量。

    然而攻势还未结束,双方到了现在已经杀红了眼,苏军进攻阵地附近的两个重炮兵团仅余的近200门大炮开始向中华阵地进行炮击,多少也对装甲旅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中午1点,传来了托木斯克市中心被511步兵师攻入的消息,随即51军军长便开始趁胜追击,将512师、513师、直属重炮师三个师的师直属三个坦克团组织在了一起。将这二百多辆坦克组成了一个简编坦克师,然后向托木斯克北面直冲过来。他们的到来使得第511师的部队能够巩固自己的防线,第511师的坚守,为其他四个师的部队占领托木斯克创造了条件。

    4月16曰,苏军第16军的部队有一个师撤出托木斯克,苏军第6坦克集群(此时只剩下400余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停止向托木斯克前进,进一步调整部署,将夺回托木斯克这样不切实际的方案,转变为防止敌人进入新西伯利亚地区。

    苏军的战斗行动突然改变,与苏军东部战线新任司令员是有莫大关系的,他就是新任的苏军大将、苏军东部战线总指挥科涅夫。他给巴格拉米扬的部队再次增援了一个炮兵师和一个坦克师,同时又在正面战场上将苏军部署在乌拉尔军区的第11坦克集群投入到战斗中。这个军的坦克数量虽然不如第6坦克集群,但是2个坦克师、一个读力坦克旅的编制还是使其拥有了1500辆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这就使得苏军再次拥有了将近2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而此时第51军和第52军的装甲力量只有800多辆,而53军又陷入了克麦罗沃、新库兹涅茨克、阿巴坎的最后关头的战斗中,一时抽不出身来向北增援,托木斯克北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新一轮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