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消息,夏侯兰率中军已至盐难水,正准备渡江。乐进的白狼步骑前锋已抵进当日马悍袭取拔奇处。而纥升骨城守备军也在使者令喻下撤下过半,余下百余兵卒,纵有险关危城可恃,奈何兵力太少,除了自守,再无阻截之力。
同日,高句丽二王子伊夷模,以新君的身份,携大对卢及众官员,在五百步骑锐士的护卫下,正向马悍的辽东军大营奔行而来。
……
马悍一早就携数十扈从攀上大营西侧,高句丽人称之为七星山的危岭,登高远望,长白山脉,莽莽苍苍,鸭绿江水,滚滚东流。在鸭绿江右岸,禹山之下,一座样式奇特的土城,引人注目。
说它奇特,是因为这座城池并不像大汉的州郡县城格局,反而像是一座金字塔——没错,马悍第一眼看到这座城池时,脑海里闪过的三个字,就是金字塔。
此城略呈方形,墙基为石条垒砌,城墙为土筑。东墙最短,约五百米,北墙最长,约八百米,其余西、南两段城墙,在六、七百米间。全城周长约六里,逐层内收,城内套城,层层增高,细数足有四层之多,远远看去,的确很像金字塔。但金字塔只是陵墓,而此城却是警戒森严的都城。各城墙每隔一定距离构筑有马面,四角设有角楼,有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均设有瓮城。
这座奇特造型的城池,就是高句丽王都——国内城。
而真正令马悍警惕的,并不是眼前的国内城,而是西面丸都山上的尉那岩城。
距国内城五里之外,有一海拔六、七百米的高山,名丸都山,山顶筑有一城,名尉那岩城,与国内城守望呼应,为其军事守备城。
尉那岩城始建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从纥升骨城迁都到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为其卫城。
马悍从俘虏口中详细了解这座卫城的守备情况,感觉上比纥升骨城还难攻取。
此城北高南低,沿山势起伏而筑,东、西、北三面城垣外临陡峭的绝壁,城内为平缓的坡地,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形如簸萁状。城周长与国内城相近,俱为六里,亦有六座城门,均有瓮城。一般情况下,只能从东、南二门登山入城。
从马悍所在的山顶望去,但见丸都山间一条羊肠小道如攀附山岩的古藤,自山顶垂到谷底,在山岚雾气间时隐时现。虽是远观,也能深切感受到那种即使千军万马,也只能拥挤在小道依次而上的窘迫。而高句丽人只需在南门放上一队军卒,便可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
高句丽人对他们这两座都城十分自豪,即便已成阶下囚,高句丽败卒在面对马悍的询问时,也不无骄傲地说道,纵有千军万马,也攻不破他们的国都与卫城。
国内城与尉那岩城当真坚不可摧么?答案绝对足以打肿高句丽人的脸。
拔奇寇边,固然有马悍新得辽东,政权未稳,以及内鬼带路党的缘故,但即使没有这个因素,按照固有的历史进程,此事件同样会发生。
在原来的历史上,拔奇寇抄玄菟后退兵,辽东公孙度遂遣使问罪,高句丽第十一代王,故国川王伊夷模上表谢罪。但不久之后,高句丽人故态复萌,再度寇边,打砸抢一通之后又退兵谢罪。从兴平二年到建安二年,高句丽人反反复复玩这一招,玩得那叫一个娴熟。终于,玩出火了。
建安二年(197年),被玩得火大的公孙度派遣张敞与公孙模,率数万大军远征高句丽。连番大战之后,高句丽惨败,国内城被焚毁。伊夷模不得不于次年扩建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作为临时都城。并于建安十四年(209年),正式迁都于丸都,这便是高句丽第三个都城。
那么这个第三都城的命运又如何呢?
时间过了半个世纪,正始三年(242年),曾一度归服的高句丽第十三代王东川王位宫反叛魏国,发兵攻略辽东的西安平,数年前他曾在安平口一带与来自南方的吴国使者接洽。位宫的举动当然激怒了魏国,魏廷下令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大军征剿。
正始六年(245年)曹魏之幽州刺史毋丘俭将大军步骑万人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位宫偕同妻子及千余残兵逃窜往东沃沮。魏军随后攻陷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城,将之捣毁。
这就是国内城与丸都城在原有历史时空的命运。
马悍并不清楚历史上公孙度与曹魏两度进击高句丽之事,但有一点却再明白不过,有如此操蛋的恶邻,冲突是早早晚晚的事。辽东军征讨高句丽,也只比历史上早了两年而已。公孙度忍了两年,他马悍却是两天都不能忍,既然迟早都要打,那迟打不如早打。
辽东军大营传来悠长的号角声,一支整齐肃穆的骑兵军队出现在视野,各色旗幡,在原野的晨风中猎猎飞扬。
高句丽请降队伍,到了。
马悍长长地伸了个腰,犹如睡虎初醒:“伊夷模到了么?那么,好戏开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