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二章 战争与阴谋(二)(2 / 4)  大唐万户侯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胜了,杨国忠暗暗得意一笑,但他却没有退回去,又取出第二本折子,向李隆基道:“既然陛下要讨论平乱,那臣也有一个建议。”

    李隆基这下终于有了一点兴趣,笑道:“相国请继续!”

    “前敌无主帅毕竟不是长久之事,须尽快任命,臣以为新的主帅既要服众边军,又要地位崇高,使关中各军心服口服,这样才能指挥有效,所以臣推荐左相哥舒翰为兵马大元帅,率领大军进行平乱。”

    坦率地说,杨国忠这个建议确实合情合理,现在关中还有三十万军,边军和府军各占一半,而边军主要来自河西和陇右,这是哥舒翰的旧部,指挥他们不成问题,而且哥舒翰现在是左相,地位崇高,这又能镇住势利的府兵,再者以哥舒翰西平郡王的身份,似乎只有他才能和安禄山匹敌。

    但杨国忠的这个建议却藏着极深的私心,他已和永王李璘达成秘密协议,支持他为太子,为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便是取得军权,杨国忠经过再三考虑,才决定举荐哥舒翰为三军主帅。

    李隆基的原意是想用郭子仪为主帅,但他又仔细考虑,郭子仪只是一个节度副使,不说指挥傲慢的府军,就连边军也镇不住,这一点,他甚至连高仙芝也比不上。

    首先是能否领兵,其次才是打仗、谋略,得了高仙芝的一次教训,李隆基也清醒过来,杨国忠的建议无疑是及时的,也打动了李隆基,但唯一的疑虑是哥舒翰能否掌握兵权,他容易削去哥舒翰的节度使大权,现在又将河西和陇右的兵给他,是不是有点讽刺呢?

    “陛下,臣反对杨相国的提议!”一名大臣从左班站出,却是礼部尚书裴宽,他是唯一个没有签名反对李豫立储的尚书,他原来也是支持永王为储,那是因为他不喜欢李亨的刻薄寡恩,也瞧不起李琮的虚伪阴毒,别的皇子他也看不上,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慢慢地看透了李璘,其实是一丘之貉,虚伪刻薄,若他为太子,将是大唐的不幸,正如李清当年一眼看中李豫一样,裴宽也非常喜欢这个仁孝宽厚的皇长孙,他坚决支持李豫为储君。

    他是老于世故之人,他看出了杨国忠的奏请中所包含的祸心,当即出言反对。

    “陛下,哥舒相国虽然骁勇善战,但他身为左相,又兼任户部尚书,日理万机,若他领兵出征,恐怕会影响朝廷政务,所以臣并不赞成!”

    言外之意他也是在提醒李隆基,既然好容易才用左相和户部尚书换了哥舒翰的让权,现在再还军权给他,是否有点太冒险。

    李隆基听出了他的意思,便淡淡一笑道:“那裴尚书可有什么好的人推荐?”

    裴宽微微一笑,他比出两个指头,“陛下!臣有两个人可以推荐。”

    “你说!”李隆基身子微微前倾,显得十分有兴趣。

    “第一个人臣推荐安西节度使李清,他给陛下献的平贼三策,臣极为赞成,尤其是发动天下人共讨安贼,臣以为这是击中了安贼的软肋,逆民心而为者必为民所颠覆,既然李清能看出这一点,足以见他高明之处,所以让他来为主帅,正可与安禄山匹敌。”

    “那第二个人呢?”

    “臣的第二个人是羽林军大将军王承业,他德高望重,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又多年护卫陛下,忠心可鉴,老臣在太原曾与他相交多年,知道他用兵谨慎,行军稳扎稳打,用他来为帅,正合当前的局势。”

    裴宽提出的这两个人,李隆基略略有些犹豫,李清的平贼三策好是好,但他本人资历稍浅,恐怕不能服众;而王承业则相反,他资历太老了,与其说他用兵谨慎,不如说是畏手畏脚,充满了暮气。

    就在李隆基沉吟不语之时,杨国忠与哥舒翰迅速交换了一个眼色,杨国忠立刻上前又奏道:“陛下,对李清的安排,臣有一个更好的建议!”

    “什么建议?”李隆基瞥了一眼,心中生出一丝警惕。

    杨国忠微微一叹,异常担忧地说道:“陛下,臣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安贼谋逆,二就是吐蕃寇边。”

    他此话一出,立刻在大殿上引起一片窃窃之声,杨国忠这句话切中了时弊,朝廷将河西、陇右之边悉数抽来关中,边防空虚,一旦吐蕃寇边,后果不堪设想。

    李隆基点了点头,这也是他最担心的,可是陕州一败,他也不再相信积弱的府兵,只能从陇右、河西抽取有战斗力的边军以对抗安禄山的铁骑。

    防止吐蕃寇边,这也是今天的一个主要议题,见杨国忠提及,李隆基便急忙问道:“那相国有什么好建议?”

    杨国忠捋须一笑,“臣为此事想了很久,西域现在只剩下李清手上的安西及北庭两军,现在西线无事,可调其中一军来补充河西、陇右之缺,石堡城又在我们手上,虽然进攻吐蕃不足,但防守却不成问题,所以臣保举寿王李瑁为陇右道观察使,但寿王领兵经验不足,所以臣再保举李清为副使,负责全面防御吐蕃之责。”

    大唐共分为十道,其中陇右道的面积最为广袤,从陇右以西一直到大唐的西部边境都是它的管辖范围,但这仅仅只是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