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7章:负债累累的帝国政府(1 / 2)  唯一战胜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华帝国在房贷方面发展比较快,这也属于一种透支消费,这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因此中华帝国的经济在之前有很快的发展,但国民要还房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需的增长。

    但首付较高,所以透支程度不高加上房价不是太高,因此很多国民已经把放贷还掉了。

    房贷的主要市场则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沿海地区的房贷市场开始饱和。

    因为房贷的不断放出,使得中华帝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快得多,但中华帝国的透支消费目前还属于基本生活设施的范畴,还未涉及到汽车等商品,因为汽车目前还属于奢侈品,并未成为生活必需品。

    不过只要大规模放出车贷,大部分国民都买了家庭汽车,那么汽车也就成为生活必需品了。

    经过几年的全面疯狂建设,此时中华帝国的经济依旧保持着非常稳定的高增长速度,这得益于亚联储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

    在这种疯狂建设下,中华帝国逐渐具备了进行大规模透支消费的能力。

    同时中华帝国在汽车产能上也在不断的扩大着,其速度只能说让美国人都感觉望尘莫及。

    其中中盛集团与华盛集团陆续进入了家庭汽车制造业,与华东集团进行竞争。而华东集团则保留着工程车、货车的垄断生产。

    竞争有时是有很大好处的,那就是能够不断的进行创新。

    中国三大集团,在民用领域的竞争此时趋于激烈,三方所使用的技术基本相同,同时三家集团也在不断的做出创新,从而使产业在世界上保持极高的竞争力。

    当其中一家集团做出某项创新后,其他两家集团也会迅速跟进,但要向创新的集团缴纳一定的专利费,这样使创新的集团具备成本竞争优势。

    家庭汽车的产能疯狂增长,这是在为接下来的大规模车贷做准备。

    产能问题得首先解决,否则到时候就算放出车贷,也没有足够的产能生产。

    同时中华帝国在交通上也大力建设,在不断的疯狂建设下,铁路、公路都延伸到了俄国地区。

    只有道路通畅了,才能使原材料运输没有限制。

    中华帝国作为一个五亿人口的国家,一旦使用透支消费模式,那将消耗巨大的资源,但以当前中华帝国所掌控的资源来说,是完全足够消耗的,就算是人口增长到十亿,中华帝国甚至可以消耗全球资源来供应国民消费。

    在这个世界上,资源实际上并非是有限的。

    有限的资源也就是那么几种,其中农业可能是最大的制约,例如后世的中国,不能进行透支消费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农业上的制约。

    而此时中华帝国在农业生产力上非常发达,足够国民使劲吃喝,加上版图扩大了许多,势力范围也很大,因此养十亿富足的人口并非是养不起的。

    至于水资源什么的,大海里那么多的水,还怕用尽了不成?

    铁矿石等资源什么的,就算是十亿非常富裕的人口来消耗,虽然理论上很快会消耗掉,但只要发展回收科技就可以了。

    资源匮乏,只是后世美国制造的一种虚假的概念。

    在免费能源出现的背景下,资源并非是匮乏的。

    在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的情况下,中华帝国把铁路修到俄国境内是非常明智的,同时开始建设俄国的矿山也是未雨绸缪的准备行为。

    而在俄国,华东银行放出的钱,主要就是房贷。

    俄国的房子价格较高,但没有房子又不行。特别是大量的人口转移到了原本不是太发达的伏尔加河以东地区,因此房子成了当前俄国的首要建设目标。

    房贷又带动了钢铁、水泥等有关建筑的行业发展,而大量的钱投入市场,使俄国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又拉动了其他的消费。

    那些钢铁、水泥等厂商,多是中华帝国的资本建设起来的。

    而俄国的大部分资源都被中华帝国所掌控,市场的繁荣,使得中华帝国有足够的利润来建设矿山、交通设施。

    光是中华帝国当前掌控的不动产,就足够不断剥削俄国人了。

    俄国人光是在房子的问题上,就欠下了银行大笔的钱,尼古拉二世出于统治考虑会给俄国人提供基础生活物资,但并不代表着愿意学中华帝国那样建设保障房,这也导致俄国的房价有点高。

    加上钱不断的增多,房价也在源源不断的抬升。

    一些俄国人在这样繁荣的市场下,变得很有钱,因此高价购买中华帝国掌控的一些资产,甚至跑到中华帝国来投资,大肆购买资产。

    很多中华帝国的资产都被俄国人买走了。

    中华帝国对于这些俄国资本的大肆购买资产的行为并未限制,只是提高价格卖给俄国人。

    反正,现在俄国人买走多少,未来还是要吐出来的。

    到时候等俄国经济崩溃了,俄国人的那些资产多数都得被银行收走,或者低价再卖给中华帝国的资本家们。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