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九章:产能暴增(1 / 2)  唯一战胜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果然,德国在9月11曰,派出了近200艘潜艇,开始了让人恐惧的潜艇战,这些潜艇主要用于攻击协约国商船。

    德国的潜艇战一开始是有限制潜艇战,即不攻击中立国的商船。

    因为德国害怕引起中立国的倒戈,中立国当中,以美国实力最为雄厚,不过现在德国增加了另外一个考虑,那就中国的华东自治政斧。

    华东自治政斧不仅与德国有些交情,而且华东自治政斧的实力也是德国所忌惮的,毕竟这是一个拥有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国家’,严格的说并不能算国家,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姓政斧,但显然华东自治政斧已经压在了中国中央政斧之上,着是国际上是都看得出来的,华东自治政斧甚至可以调用中国四亿三千多万人的力量。

    这么多人,能动员多少兵力?

    毕竟华东自治政斧的陆军实力比较强,而且军工业与德国进行技术交换后,出现让人震惊的发展。

    而且华东自治政斧的研发能力很强,经常弄出新武器出来,一旦华东自治政斧倒向协约国,对德国来说比美国倒向协约国来得更加可怕。

    潜艇战一开始,德国潜艇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协约国的反潜手段基本上等于零,像什么深水炸弹、水听器都还没出现,更别说是什么声纳了。

    一开始德国潜艇还比较有豪侠风度,在击沉船只之前,都会让船上的人员先坐上救生船。

    当然,他们接着就会跑到船上劫掠战利品,然后再将这些船只击沉,这是德国潜艇前期的手段。

    不过英国后来搞了一种猎潜船,也就是把军舰伪装成商船,然后引诱德国潜艇浮出水面,再击沉这些德国潜艇。

    原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四十多艘潜艇被猎潜船击沉,八十多艘被击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德国潜艇在击沉商船前不再给与任何警告。

    而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击沉德国潜艇两百业余艘中,猎潜船的效率是最高的,因为其他潜艇都是在数以百万计的炮弹、深水炸弹、水雷,英国还调集了八千多艘辅助船只,更是在海上拉起了许多铁丝。

    德国因为提前得到了足够先进的潜艇技术,所以潜艇战一开始就显得十分凶猛,马上便给英国的商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英国商船无法正常的进行商业贸易,这让世界各地的钢铁、煤炭、纺织品价格节节攀升,市场一下就空了出来。

    华东自治政斧早已派遣人员到全球各地,以便监控各地市场情况。

    华东自治七省的纺织、采煤、钢铁行业也开始开足马力生产,以抢占各地市场。

    同时在药品方面,因为德国陷入战争,药品行业也出现了价格暴涨的情况,染料业更是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都在抢占空白出来的市场。

    其中以美国为主,曰本因为陷入战争,动作有些缓慢。

    但无论是美国还是曰本,都比不上华东自治政斧来得积极和主动。

    夏钧为了抢占钢铁市场,又为华东矿业公司购买了近5亿点积分的采矿设备,这些设备足够让华东矿业公司将采矿能力提高两倍。

    采煤业在山西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当前山西的采煤业不受交通困扰,发展可谓是极为快速的。

    这些煤炭开始出口国外市场,这也是权宜之计。

    华东矿业公司则开始在境外挖掘煤炭,夏钧又花了2亿元购买了南美洲的资源分布图,华东矿业公司开始向南美洲发展。

    澳洲、南美洲,这都是矿产很多的地区。

    英国在世界上有很多资产,其中很多就是矿业方面的,不过现在英国佬还没到变卖海外资产的程度,所以暂时是不用想了。

    相比之下,纺织业则发展得十分蓬勃。

    廉价的棉花,廉价的染料,先进的加工设备,成熟的服装设计,以及便宜的运费等等,这都是华东自治七省纺织业的竞争力的体现。

    英国的市场份额一让出来,华东的纺织品就直接挤了进去。

    钢铁行业的发展也很迅猛,澳洲的铁矿每个月的采挖量已经达到了300万吨,一年的采挖量足有3600万吨,可以炼出1500万吨钢材了。

    这么恐怖的铁矿石产量,华东的钢铁厂自然没办法消化,之前主要是用于运到德国去储存起来。

    现在通往德国的海上交通线被封锁,华东自治政斧用潜艇进行运输,所以现在再向德国运输铁矿石就不划算了,这时候主要是先炼成钢材再运到德国去。

    华东钢铁公司的产能也因此一路上升,钢铁厂在沿海地区林立,夏钧又给钢铁厂兑换了3亿积分的设备,将钢铁产能提高到1800万吨。

    1800万吨的产量,相比美国来说还是很少,也只比德国多上一点点。

    美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3100万吨,生铁产量也有3100万吨,可以说是德国的两倍。其中这些钢铁大多都是由美国钢铁公司所生产。

    不过有一点不可忽略的因素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