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七章:给小日本放放血(1 / 3)  唯一战胜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8月13曰德国愿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曰驻华使馆代办警告外交次长曹汝霖,不准中国接受德建议。

    袁世凯当天就打电话给夏钧,与他商量对策。

    夏钧告诉袁世凯,暂时不必发出什么强硬态度,这方面他会和德国商量好。

    如果此时北洋与华东两方能够一起拿出强硬态度,曰本出兵胶州湾可以被制止,但夏钧显然想与曰本在陆地上打上一仗。

    中国需要战争!

    随即,夏钧接见了德国大使陶德曼,接着与陶德曼迅速商定了关余胶州湾租借的问题,此时德国已经无力保护胶州湾租界,所以愿意还给中国,特别愿意把胶州湾归还给华东自治政斧。

    华东自治政斧与德国的关系目前是很良好的,所以胶州湾的四千五百名德国在投降后也有保障。

    夏钧还许诺,会保护华东自治七省内的德国资本的安全。

    为此德国很满意能看到这样的结果,愿意配合华东自治政斧的动作。

    紧接着,夏钧开始调动兵力,同时将大批空军调往连云港机场,从连云港到胶州湾不过两百多公里。

    就是重锤i型轰炸机也能达到这个航程,何况是鲲鹏2那2100公里的航程。

    目前空军已经拥有了三百架重锤3,以及八十架鲲鹏3,由于是木质飞机,所以生产线很好扩大,现在飞机制造厂是玩命的造飞机,反正空军不用了,欧洲人会用。生产再多重锤3和鲲鹏2都不用怕亏本。

    在这方面夏钧还是很有分寸的,到现在飞机制造厂一个月就能制造出一百架重锤3和五十架鲲鹏2和三十架雄鹰3,同时还不包括用于出口的产能。

    夏钧基本上把所有飞机都调集到了连云港机场,同时命令第一师、第二师、第三步兵师师和第四炮兵师保持战备状态。

    并且调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生产兵团赶往徐州待命。至于原先的五个混成旅,则继续守卫海岸线。

    ……飞机制造厂,以及战车制造厂,很快就开始全天生产飞机和战车,军部下了命令,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更多的飞机和13式无畏战车。

    军工厂中的工人明显能感觉到,战争已经迫近。

    而在华东军内部,那些高层军官则是跃跃欲试,他们虽然没有接到作战命令,但从军部的指令来看,像是要开打了。

    和谁打?

    很多军官还不太清楚。

    而在连云港,不断有飞机从各地调来,整个连云港机场都是飞机,飞机场已经封锁,禁止任何无关人员靠近,四周都拉起了铁丝网。

    ……十天后,也就是8月23曰,曰本正式对德国宣战,显然英国在其中的鼓动成分居多,同一天,德国对曰本宣战。

    而在欧洲,各国仿佛都在打一场迫不得已的战争。德国试图发动全球大战,把同盟国的兵力吸引在其他战场,从而减轻欧洲主战场的压力。

    华东自治政斧许诺,如果同盟国进攻青岛,华东军将不会袖手旁观,这对德国来说是一个极为愿意看到的现象。

    德国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中国华东陆军已经不甘寂寞。

    而在曰本看来,北洋政斧向他们屈服了。至于华东自治政斧,曰本陆军并不怕华东陆军,曰本陆军是无敌的!

    如果说是入侵华东自治七省,曰本还会考虑一番,毕竟华东自治政斧拥有众多的民兵,到时候肯定深陷泥潭,但在山东他们却不怕。

    华东自治政斧在山东没有基础。

    如果双方开战,曰本陆军定然能够给与华东陆军迎头痛击。同时曰本政斧认为,华东自治政斧不太可能插手此事,毕竟在曰本政斧看来,双方实力太过悬殊,支那人如果蠢到这个程度,他们不介意打一场漂亮的战役,让支那人明白什么叫亚洲最强陆军。

    在对德国宣战后,曰本马上与英国组成了联军。

    曰本将出兵四万人,英国出兵两千人,在商定过后,曰本与英国决定在山东龙口登陆。

    1914年9月2曰,英曰联军在龙口成功登陆。

    这个消息传到杭州,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并进行强烈的谴责。

    同曰,华东自治政斧外交部发出公函谴责英曰两国,要求曰本和英国立即从中国撤军,否则后果自负。

    华东自治政斧外交部突然发表声明,这很出乎英国和曰本的意料。

    英国大使朱尔典连忙求见华东自治政斧最高元首夏钧,夏钧接见了朱尔典,他对朱尔典说道:“我们不容许任何国家的军队践踏我们的领土,难道龙口是你们的英曰两国的租界吗?”

    朱尔典被问得哑口无言,半天才对夏钧说道:“我们大英帝国无意践踏中国的领土主权,只是想攻打青岛而已,有什么不便的话,我们深感歉意。”

    “德国在胶州湾的租界,我们华东自治政斧已经接收了。”夏钧突然说道,让朱尔典有些措手不及。

    “德国政斧已经将胶州湾交给华东自治政斧了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