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战斗机、f-6舰载战斗机、f-8鱼雷轰炸机。而轰炸机型号则被定义为h-7战略轰炸机、b-2战术轰炸机。
之所以一下子出现多个空军采购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型号,主要是随着战斗机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其作战任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中华帝国空军的战斗机只有一个型号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和服役,战斗机只此一种,作战任务也只有一个,就是夺取制空权。但随着战争的模式的不断变化,中华帝[***]方发现,空地协同作战、空海协同作战和空空作战时,战斗机的战术执行任务不断的变化着。
例如空地协同作战时,中华帝国空军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实施攻击,使用火箭弹、航空炸弹攻击敌人的坚固防御设施、装甲部队和步兵,这需要战斗机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而不再注重于空中格斗,注重俯冲速度和贴地飞行姓能,这需要一款对地攻击力强悍的战斗机,而不是传统空优歼击战斗机的特长,中华帝国将这种对地作战飞机称之为强击机。
同样,舰载战斗机的作战任务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早期中华帝国的海军航空兵只配备了一种型号的舰载战斗机,但海战除了夺取制空权之外,舰载战斗机还得参加对敌舰队轰炸的攻击任务,以及支援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的对海岸攻击等作战任务。执行这些任务时,需要让舰载战斗机挂载航空炸弹、鱼雷、火箭弹发射器等对海对地攻击武器,这样就需要舰载战斗机放弃空优作战,增加航程、载弹量,战术要求是低空掠海高速飞行接近目标,或者高速俯冲接近目标,这就需要新式的舰载轰炸机。而考虑到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有限,不可能配备大批的重型轰炸机,因此需要舰载战斗机具备轰炸能力,从而演变出舰载战斗轰炸机等新用途作战飞机。
按照中华帝国空军战斗机服役标准,帝国空军装备十年更换一批,即作战飞机设计一批、研制一批、服役一批、退役一批的标准流程,当中华帝国将歼十战斗机用于出口的时候,就表明中华帝国已经有新的一批主力战机开始服役了。
对于歼击战斗机而言,中华帝国在二十年代研发的歼十系列战斗机,其螺旋桨发动机所达到的速度已经接近了极限,中华帝国空军委员会立时五年多试图继续在螺旋桨发动机上面提升速度的努力宣告失败,因为航空专家们发现,螺旋桨的速度达到900公里每小时后,已经无法再提升了。
而欧美各国的战斗机的速度却在高速发展,英法德等国的主战飞机速度业已达到八百多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了,中华帝国的歼十战斗机已经渐渐失去速度优势。而对于空战来说,速度优势一直被中华帝国空军认为是绝对制空权最重要的条件。
因此,中华帝国空军委员会决定及时从螺旋桨发动机的道路上抽身出来,寻找其他发展方向。
好在,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华帝国英明神武的皇帝王辰浩再次给帝国空军委员会指明了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即喷气式推进方式取代螺旋桨推进方式,从而突破速度障碍问题。
事实上,在飞机发明几年后,有人就提出喷气推进的理论。最早关于空气喷气发动机的设想是法国人洛林在1908年提出的。他建议,将活塞发动机的排气阀上接一支扩张型的喷管,用燃气从喷管向后喷射的反作用力使飞机前行。1910年,旅居巴黎的罗马尼亚人柯安达进行了最早的喷气式飞机试验飞行。他用一台活塞发动机带动一支管道内的风扇转动,驱动空气向后喷出产生了反作用推力。当年11月10曰,从未驾驶过飞机的柯安达用自己设计的飞机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跳跃。
这次试飞虽然不算成功,但不少报刊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随后的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人惠特尔和德国人欧海因各自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喷气发动机的发明。
1936年4月15曰,欧海因与亨克尔飞机公司签订了研制喷气发动机的合同。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欧海因最终完成了喷气式发动机,定名为hes3,推力为4000牛,推重比为1.12。于试飞的配套飞机于1937年底开始研制,1938年春制造完工第一架样机,定名为he-178。
不过,这一时期英国人和德国人对于喷气式发动机还不予理睬,因此他们的喷气式发动机不被重视。1930年,英国空军军官惠特尔获得英国喷气发动机设计专利。此后,他试图说服军方和航空发动机企业研制这种新型发动机,但没有成功。1935年,惠特尔的一些朋友开始为他筹集研制资金。同年底,惠特尔设计出第一台试验机,定名为wu。1936年3月,专门研制惠特尔设计的发动机的喷气动力公司正式成立。1937年4月12曰,wu试验机首次试车,这是涡轮喷气发动机诞生的标志。wu试验机运行后,英[***]方开始给予财政支持。第二台试验机由于涡轮叶片的损坏很快被放弃,这暴露出叶片材料和燃烧室这两个互相牵制的问题。第三台试验机与前两台相比,结构上有了比较大的改进。
喷气式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动机不同,它是靠空气和煤油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