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2 / 4)  唯我独裁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可以说,希特勒和斯大林这二人都各怀鬼胎,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进攻挪威和芬兰都给两国惹来了巨大的麻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此埋下。

    希特勒除了安抚住苏联外,为了保持对中华帝国的军事压力,希特勒正式邀请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西班牙元首佛朗哥,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柏林会晤。

    会面上,希特勒提出四国组成军事同盟。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对此没有异议,不过罗斯福却有所保留。毕竟美国整体上还是更加亲英法的,虽然罗斯福和他的纳粹党跟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有着众多的共同点,但罗斯福却不敢直接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上面站队。但罗斯福希望获得来自德国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美墨战争后,美军对于德械装备非常感兴趣,罗斯福希望跟德国保持军事合作,以便帮助美军崛起,从而脱离被中华帝国控制的命运。

    于是,矛盾的罗斯福最终提议四国组成《[***]产国际联盟》,打着[***]产国际的旗号,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继续保持中立,从英法德意获得所必须的经济支撑和军事援助。

    希特勒也没想真的能把美国拉过来。此时的美国已经不是一战前的强大国家了,被中华帝国一顿猛揍之后,美国的国力大受损失,就算美国继续加入协约国阵营,希特勒也不怕了。希特勒的目的就是用美国作为另一个牵制中华帝国的牌,在德国有能力对付中华帝国的军事力量之前,希特勒希望苏联和美国能够尽可能的牵制中华帝国。

    就这样,1937年12月底,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签署了《[***]产国际联盟协定》,四国打着[***]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进行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合作。而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更是暗中签署了共同防御的军事同盟协定,加入的还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于是一个新的同盟[***]事集团出现。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土耳其等国的一系列动作,令全世界为之紧张,舆论界一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呼声。中华帝国对此也是很谨慎,由于之前得罪了太多的国家,此时不知道德、意、西、美、土、保等国到底是一个什么姓质的组织,因此中华帝国选择静观其变。

    但对于英法等协约国家来说,新的同盟国很明显对他们的威胁巨大。英法两国积极进行应对,原本绥靖政策遭到国内舆论一顿猛批,令两国政斧都认为大战在即,必须有所准备。

    此前,中华帝国多次通知法国注意德国入侵法国的方向不会是马奇诺防线,让法国留心阿登山区的防务,一开始法国不重视,但随着德国的版图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军事实力激增。法[***]方于是在阿登等马奇诺防线照顾不及之处设置了重兵防御,应对德国和同盟国可能的军事入侵。同时,英国也强化了跟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联合,并且派出英[***]队进入法国,英法联军共同抵御同盟国的军事威胁。

    早在波兰战役结束之后,德国和苏联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移向了北方。而北方的丹麦、挪威和瑞典则在波兰的灭顶之灾中噤若寒蝉,体味着唇亡齿寒的悲凉。尤其是丹麦和挪威,紧邻德国,首当其冲,自身的兵力却非常有限。丹麦仅有5个小编制的师和1支很小的舰队;挪威有6个师,总计15500人,另有4艘岸防舰、30艘小型驱逐舰、9艘小型潜艇、11艘布雷舰和190架旧式飞机。

    挪威地处北欧斯堪的维亚半岛的西北部,东邻瑞典,东北与芬兰和俄国接壤,西濒挪威海,海岸线长2.1万公里,多天然良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德国没有直接进入大西洋的出口,只有经北海绕过英国本土才能进入大西洋。

    虽然英国海军在曰德兰海战中被德国重创,但毕竟英国是传统海军强国,战后的英国很快重建了强大的英国海军,并且跟德国海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这一直是德国海军的一块心病。

    第一次大战期间,英国曾利用海军优势,从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横跨狭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相当长的时间里使德国舰队困在本土港内无所作为。此时,德国海军鉴于历史经验和地理事实,认为要对付的英国海军,彻底打垮英国海军夺取北海和大西洋制海权,德国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基地,这样才能突破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西洋。

    可以说,除了重水资源,挪威的战略位置同样让德国垂涎三尺。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铁矿石又是德国所急需的战略物资。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靠近法国边境,开战的话不敢保证一定不丢。一旦丢了,德国的铁矿生命线就被掐断了。因此,德国为了两手准备,每年都要从瑞典和挪威进口1100万吨铁矿石。夏季里,这些铁矿石从瑞典港口经波罗的海运往德国。冬季波罗的海冰封后(波罗的海含盐量较低),则从挪威北部港口纳尔维克经过挪威水道运往德国。北欧的铁矿供应线几乎可以说是德国战争机器的第二生命线,如果断绝了北欧的铁矿供应,一旦洛林地区在遭到法国空军的轰炸,德国的军火工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