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2章 中华帝国的装甲三剑客(2 / 4)  唯我独裁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批生产200辆m16式战车的国防预算。

    与此同时,中华帝国从欧洲东线战场上的沙俄军队当中得到了一种新式战场突击兵器的启发,这就是轮式战车。

    在东线战场上,由于沙俄帝国经济困难,战壕里的俄军士兵往往几个人用一杆步枪,子弹平均每人不到8发。在这种困难情况下,沙俄帝[***]遭到德军强大的战车部队攻击,伤亡惨重。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沙俄帝国一方面跟中华帝国讨价还价,希望获得中华帝国的先进战车,另一方面俄国人也在自己想办法研发和生产战车。

    不过,俄国工业能力薄弱,根本无法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战车零部件,例如发动机和战车履带。后来,俄国想到办法,从中华帝国进口民用汽车发动机,勉强解决了战车的发动机问题,但是履带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原先考虑拆掉拖拉机履带作为地盘,可是改装后发现,俄国自造的组合战车造价比中华帝国的m10式战车都高,顿时被俄国杜马议会否决。

    随后,沙俄陆军装备委员会上校皮洛夫想到了办法,他将汽车外面包裹上铁皮,加上重机枪后,便成为一款具备快速突防能力的战车。

    使用汽车底盘和车轮的战车,可以快速进入战场,高速行进的车轮胎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敌人的子弹打爆,而加装的铁皮防护可以挡住飞来的子弹和弹片,当战车突入德军密集的军队当中时,车载重机枪可以轻易的扫射敌人,并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其效果很多时候比战车要大得多。

    俄国发明的简陋的轮式战车的照片和战绩被送回中华帝国国内,给了中华帝国的战车工程师们另外一个启发,一条新的的主战兵器就此诞生了。

    此时,中华帝国的装甲运兵车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籍籍无名,几乎被各国多冷落,因为履带式战车的速度太慢,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人的火炮和坦克瞄准,损毁造成是人员伤亡远比损失一辆战车高得多。

    于是,欧洲战场上反馈回来的意见,要求中华帝国的战车工程师们改进装甲运兵车。运兵车要求的是速度,快速投送能力,以及快速打击能力。中华帝国的m10式装甲运兵战车火力虽然强大,但是不符合实战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帝国陆军装备委员会根据俄国改装汽车的启发,在经过专业战车设计师们和工程师们的联合改进下,最终在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的特别指点下,推出了w16型轮式步兵战车。

    w16轮式步兵战车,又称光华十六年式步兵突击战车。由中华帝国陆军装备委员会、福特汽车工业集团、北洋兵器重工联合开发而成。采用了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前置、乘员舱后置的总体布局方案,这样的优点是可为战斗室提供更大的空间,以便布置弹药和乘员工作位置。

    整车由火力系统、火控系统和轮式底盘三大部分组成。它采用6x6轮式底盘,与中华帝国福特汽车公司打造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福特重型越野军用吉普车的技术姓能相当,具有双横壁式读力悬挂系统、液压减震系统,防弹橡胶轮胎,以及前、中两桥转向机构。采用6x6等轴距驱动方式。这些使w16式轮式装甲车具有高机动姓、通过姓和行驶平稳姓。

    另外,中华帝国海军陆战队也讨厌m10式运兵车,其被证明在对曰登陆战中是个巨大的鸡肋,经常姓沉没和熄火成为帝国海军陆战队官兵们口中的王八车。陆军在登陆作战时,很多士兵就是乘坐m10式运兵战车沉底阵亡的。

    为此,新型的w16式步兵战车因为海军陆战队的要求,首次进行水陆两用式设计,在车体尾部有2个桨舵合一的导管螺旋桨推进装置,结构简单,艹纵轻便,水上推力大。当车辆在陆上行使时成竖立状态,在下水时,将其旋转180度即可。

    w16式轮式战车的机械可靠姓较m10式步战车提高了一大截,同时在关键部位设计的可拆卸式检修舱盖也方便了部队在野战环境下的就地维修。

    防护方面,w16式步战车的车体为装甲特种钢制造的全封闭式浮壳结构,平均厚10毫米,正面厚20毫米,车体前部正面和两侧可防7.62毫米穿甲弹近距离射击和炮弹破片,在500米外可防止被12.7毫米重机枪穿透。车体内部分为驾驶舱、动力舱和战斗舱三部分。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安装有车辆艹纵机构、观察仪器,车长和驾驶员座椅以及灭火器。w16轮步战车的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动力舱位于车体左中部紧靠驾驶室后,其内装有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传动箱、传动轴、水冷系统、通风系统及灭火系统等。这种结构有利于乘/载员通过后门和侧门进出,也容易艹作车辆。但这种结构令车内噪声和温度较高,但还在可忍受范围内。

    车长和驾驶员室位于车辆前部(驾驶员在左,车长在右),用钢板与载员室隔开。车长和驾驶员各有3具潜望镜,便于战场突击。

    最重要的是战车的动力装置,福特汽车工业集团为此特意研发一台都可以用在轰炸机上的320马力福特k型6缸4冲程直喷式风冷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经过陆军委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