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9章 独占一战利润(2 / 4)  唯我独裁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国首都巴黎。双方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且都是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来打一场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

    王士珍赞同道:“俄国和土耳其势均力敌,以至于俄国短时间内无法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东线布置大军,无法有效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实施牵制。这给了德国利用发达的铁路网快速跟法国决战创造了条件。我看好德国获胜。”

    唐绍仪摇头道:“未必!德国陆军固然强大。可是偏偏奥匈帝国初战就失利,拿不下塞尔维亚,将会影响后续对德国和土耳其的支援,偏偏意大利中立,其态度不定。按照我们之前的判断,意大利跟协约国已经没有矛盾了,反而跟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都矛盾重重,意大利很可能加入协约国一方,因此力量对比将会很快扭转。”

    这时李国栋说道:“我们的情报表明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施利芬计划,准备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迂回,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王辰浩点点头,对于施礼芬计划他还是略有印象的。

    按照施里芬的军事计划规定:德国在战时利用德军素质高,机动能力强,而且处于内线作战易于调动的特点,集中兵力抢先进攻西线的法国,在4~6周内击败法国,然后再回头去对付俄国。而俄[***]队素质差,训练落后,调动和集中都比较迟缓,在4~6周内很难在东线对德国发起大的攻势。德军将有时间集中兵力击败俄军主力,在3~4个月内赢得两线作战的胜利。

    因此,德军的兵力部署是,在东线只部署9个师的兵力,以牵制俄军;在西线则部署78个师的庞大兵力,猛攻法国。而西线又以法国西北部的右翼为主要突击方向,部署70个师德军,在左翼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洛林方向只部署8个师,用来牵制法军主力。在法军主力攻击阿尔萨斯和洛林未果之前,右翼德军将迅速冲过中立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突入法国北部,一直向西冲到英吉利海峡,切断英国同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再南下绕过法国首都巴黎,渡过塞纳河,与德军左翼部队配合,将法国东部的法军主力一举包围歼灭,从而夺得西线战场的全胜。

    然而,施里芬去世后,小毛奇继任了德军参谋总长职务。此时,欧洲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人口在十年内增加了30%,相应的军队也多了100万,尤其是俄国,被中华帝国打败后,远东地盘没了,也就不用在驻军了。同时,俄国和中华帝国签署边界不驻军条约,并建立了军事缓冲区,这样一来,俄国的常备军都集中在了欧洲部分,200万军队压的德国有些喘不过起来。

    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小毛奇对施里芬的计划进行了调整。他将东线的德军兵力增加到18个师,以对付过于庞大的俄军。在西线则加强了左翼,从8个师增加到15个师,否则很难抵挡达75个师之多的法军主力。因为德国人口增长,军队数量也相应增加,所以西线右翼军队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个师,达到72个师。

    法国和俄国早就知道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因此针对德国的这个闪电战计划,法俄两国制订了他们的博文斯基作战行动,想要趁着德国未完成迂回机动前,法俄两国主力便攻克柏林,结束战争。

    可以说,如果小毛奇不修改施里芬计划的话,德国将会在三个月内战败。而法国大元帅在开战的当天便向媒体保证,三个月内结束战争,可以足够证明了小毛奇临时修改施里芬计划的正确姓。

    原本如果没有土耳其的加入,德国为了抵挡俄军需要消耗大量兵力,原本的对法国闪电战将成为空谈。不过,随着1912年土耳其加入同盟国后,履行军事协防条约。使得小毛奇对施礼芬计划的担忧成为了多余,施礼芬计划得以正常实施。

    对于协约国来说,土耳其第一时间参战令他们非常的害怕。因为土耳其在东线牵制住了俄国大军主力,使得德军对法国的闪电战得以顺利实施。好在弱小的塞尔维亚拖住了奥匈帝国主力,意大利选择中立,使得法国暂时松口气,不过面对德军主力的攻击,法军就显得非常吃力了。

    王辰浩心想,一战的结局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因为他发现同盟国的优势非常的明显。

    在王辰浩看来,他希望同盟国胜利,因为中华帝国未来的敌人是美国,而美国跟英国同宗同源,早晚会联合起来,因此只有英国败了,才符合中华帝国的利益。当然,也不能让同盟国过分强大起来,德国如果不被削弱,那么也将是继美国之后中华帝国的下一个潜在的强敌,那也是王辰浩所不乐意看到的结果。

    “陛下!”听到王士珍的声音,王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