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七章启动黑虎掏心计划T(2 / 3)  民国枭雄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是战后对缅甸的影响,而不是现在。

    闲话不提,计划得到了第二舰队上下的认同之后,陈绍宽正式下令执行“黑虎掏心”计划,为顺利实现该计划。组建一个由陈绍宽领衔的指挥小组,总指挥自然是陈绍宽。副总指挥有汤芗铭、陈策、沈鸿烈。计划的第一步,就是陈策指挥的特换舰队于41年4月2日夜晚出发,第二步则是海军第二舰队主力离开上海港,摆出中计南下的姿态。日本海军要伏击第二舰队主力,最好的伏击点就是浙江沿海,这个距离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来自上海和杭州岸基飞机的攻击,抢在岸基飞机赶来之前结束战斗。

    有此推断之后,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陈绍宽决定由佘振兴中将副司令指挥舰队主力南下,诱使日军联合舰队主力来袭,发现日本联合舰队之后,与之纠缠并保持距离,做出往杭州湾撤退的姿态,牵制拖住日军联合舰队的主力。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要慢,出发慢。行动慢,南下一定要拖拖拉拉的。

    不能不说,中国海军司令部还是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日军登陆台湾的问题。台湾有驻军两个军合计六个步兵师,加上本地的警察什么总兵力十万出头,海军还一直真的没去想这个问题。日本要登陆台湾,兵力就不能少于四个师团,以日本现在的兵力,很难从南洋抽出四个师团的兵力。

    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计划中,登陆日军不过两个师团加上石垣、宫古两岛的海军陆战队约六千人进行第一波登陆作战。在舰队的掩护下先求站住脚跟,再进行后续的增援。已经发疯的日本海陆军。根本就没去多想两个师团能不能拿下台湾的问题,而是先考虑能不能登陆的问题。日本人做事很仔细,但是现在这个计划说实话真的有点太大,不是日军实力能做到的事情。从国内也好,从南洋也好,距离都不可能比越过台湾海峡近,也就是说日军得到增援的速度肯定不会比中国驻军快。

    问题是,中国海军考虑的角度很日军考虑的角度不一样,这也使得战争充满了变数。

    基隆港的夜晚并不宁静,滚滚黑烟在灯火中卷起,庞大的舰队正在一一驶出港湾,亲自飞抵基隆的陈绍宽,郑重的对陈策敬礼道:“扶帅有言,不求胜,但求不败!我们是大国,日本是小国,战争打的时间越长,对我军则越有利。”

    陈策郑重回礼道:“请转告扶帅,卑职牢记在心,但求不败。”整个舰队消失在夜幕之中,陈绍宽却不得休息,连夜飞回上海,坐镇大局指挥。这也就是仗着制空权在手,否则这样的举动很危险。

    4月3日,天蒙蒙亮的时候,沿海各地的机场就忙活开了,一家伙撒出去十架侦察机。指望潜艇全城跟踪一支舰队就是个笑话,好在中国海军潜艇多,可以在预判的可能的航向上派潜艇,守株待兔总是会的。因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出动,原本就在东海附近活动的二十条潜艇,马不停蹄的赶到各条可能出现日本海军的航线附近游弋。这还不算,二十艘驱逐舰被撒出去,航速高达35节的驱逐舰,有雷达做眼睛,打不过不要紧,能跑的掉就行。

    深知此战关键的方剑雄在北京也坐不住了,乘专机南下上海,赶到崇明岛上的第二舰队司令部。他的出现让整个第二舰队气氛为之凝重,只有汤芗铭心里最清楚,方剑雄这是担心第二舰队不听陈绍宽的指挥,亲自来给陈绍宽压阵来了。

    一条一条的消息从各个侦查点上传回来,目前离开那霸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出现在一艘潜艇的视野内,具体位置在那霸至台湾的航线上。

    发现日本联合舰队的踪迹之后,大家的心都为之一松。战争以情报搜集先行,有了情报才好有针对性的布置。

    方剑雄始终安坐在指挥部的大厅内,看着参谋们忙忙碌碌,也不用人陪着,就是在那里干坐。汤芗铭见状也不是个事,过来陪着说话道:“卑职老了,再过两年就得退休了,这场战斗,就由他们年轻人去折腾。”

    方剑雄听了这话,笑道:“铸新,此言差矣,这第二舰队的家底,你还得帮我看几年。”

    汤芗铭闻此言心中大定,笑道:“那就给扶帅当好这条看家狗。”

    特混舰队南下之后,大张旗鼓的冲向菲律宾。这下可把日本海军给惊着了。亲自指挥联合舰队的山本五十六接到消息之后,大为吃惊。冲到海图跟前看了半天都不明白这个举动为何。“就算打了菲律宾的马尼拉港又如何?我就不信中国人不知道联合舰队正在杀向台湾。”

    这个事情算是把山本五十六给弄糊涂了,明明联合舰队杀向台湾,驻扎台湾的第三舰队居然杀向了菲律宾,这不符合常理。问题是,这个事情该怎么解释?

    黑岛龟人也是一头的茫然,思索良久才道:“这是不是一个故意的举动,目的在于掩护中国的第二舰队出击。那么中国第二舰队出击的目标,会是什么呢?很明显。只能是联合舰队的主力。也就是说,中国人有决战的意思,他们的航母更大,飞机更先进,对此中国人一定充满了信心。但是出于谨慎,让第三舰队南下菲律宾的目的,在于牵扯我联合舰队的兵力。”

    这个分析看上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