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布设的地雷数量虽多,但是埋设的花样与抗联相比还是相差太远,几乎沒有埋设任何的诡类,相当一部分的地雷,压根就是装上引信之后丢在地上的,连覆盖上一层土作为伪装都沒有。
按照陈翰章的判断,日军布置雷区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杀伤多少敌军,而是要迫使敌军尽可能长的时间暴露在后边的机枪和炮兵火力之下,也就是说,日军除了反坦克地雷之外,其余的防步兵地雷的真实目的,就是拖延时间,增大抗联攻击部队暴露在自己火力射程之内的时间。
至于真正的杀伤性武器,还是依靠轻重机枪和炮兵,也就是说日军只把地雷看做一种手段,而绝对不是一种杀伤性武器,否则除了反坦克雷之外,其余的防步兵地雷不会埋设的这么草率。
尽管这些日军地雷制作极其粗糙,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太可靠,但是却与那些核心永备工事,以及轻便的三七步兵平射炮、二十毫米步兵反坦克机关炮成了此次作战抗联突击最有威胁的装备。
不过这些制作简易的地雷数量虽然大,但是清扫起來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抗联使用仿制的苏式火焰喷射器,以及缴获的日制百式火焰喷射器一次喷射,可以打开三十米长的通道。
无论是什么地雷,都是扛不住一把火的,用火焰喷射器扫雷,是一个即省事又便捷的战术,而如果使用炸药或是爆破筒制造的爆破索,陈翰章判断使用六根爆破筒捆绑,一次就至少可以开辟出十米宽的通道。
即便这些爆破索无法彻底的摧毁地雷,但是使那些制作粗糙的引信失灵却是基本上沒有问題,而制作和运用这些简易装备,对于部队來说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可就沒有一个人能够想的起來。
攻击部队在进攻之中,一旦遇到有着交叉机枪火力掩护的大面积雷区,就知道一个劲的呼叫后边炮火扫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炮弹,还直接影响部队的攻击效率,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对于陈翰章來说,此战之中日军部署的罕见大片的,几乎覆盖了整个战区的雷区只是一个意外,通辽一线日军反坦克炮和机枪的数量之多,也是一个让整个攻击部队相当意外的事情,通辽一线的日军机枪和反坦克武器的配备,远远过了日军一个师团的编制。
其中日军九四式的三七射炮的数量虽然不算多,沒有过日军野战师团编制数量太多,但是三七步兵平射炮,以及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动炮的数量却出乎他的意料,仅仅从作为整个战场一个方向的巴彦塔拉一线缴获数量之多,就可以看得出日军配备的数量远远过想象。
这几种威力并不强的反坦克火炮,虽说无法在正面击穿抗联经过改进的苏制坦克,但是从侧翼、后方抽冷子下手,却还是有相当威力的,尤其利用人工制造的土坡,在抗联坦克翻越露出最薄弱的底盘的时候,在近距离连续射击威力还是相当大的,而且从侧后方向设计其在近距离之内,可以击穿装甲薄弱的动机。
始终搞不清当面的日军是从哪里搞來这么多,远远过正常编制的反坦克武器的陈翰章,直到在巴彦塔拉一战结束后,俘获了日军一名大尉中队长,以及缴获了五门上边标着奉天兵工厂、一九三零字样的三七步兵平射炮之后才解开这个谜团。
作为日军在西满对苏作战的纵深战略要地,在诺门罕一战之后为了对付苏联坦克集群,在自己生产的反坦克炮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需要,最新式的一式射炮生产缓慢,短时间之内无法大量配部队的情况之下。
关东军除了在通辽境内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储备了相当多战备武器的装备及弹药储备库之外,将库存的,在九一八事变之中缴获的东北军武器,主要是火炮和机枪调拨给通辽守备队一部分,作为库存和筑垒地域守备火力使用。
在关东军看來这些老式火炮虽然在射程与威力上,已经落后于时代,但是在近距离上,作为步兵支援火炮使用,或是作为反坦克火炮使用还是威力可以的,一沪造七十五毫米山炮弹,如果在近距离命中坦克,就算不能击毁,但震也把里面的乘员震死了。
尤其是其中缴获东北军仿制的十四年式七十七毫米野炮,威力还是相当不错的,而其一万一千米的最大射程,甚至过了日军制式三八式野炮,虽然缺乏制式的穿甲弹,但是其射的普通榴弹,在近距离之内击毁苏军坦克完全可沒有任何的问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