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衣,去草原圈地发展牧业确实不错,到时候再买上一些牧奴,就可以等着发财。问题是……,你懂的。”
是懂,草原深处的胡人从一年前开始集结,沸沸扬扬的消息满天飞,可是一年都过去了那些胡人就是没见踪影,预期会发生的大战不但没有发生,帝国不断调动部队北上迎来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局面,让相当多的人可谓是迷惑不解。
底层的平民很难搞清楚那些胡人到底是在干什么,不过却也是平民所了解的信息罢了,帝国掌握的情报却是显示集结的胡人本来已经南下,到了半途却是转向西边,有什么意图虽然无法百分百确定,但是看乌孙做出的反应,必然是与这有关。
胡人没有呼啸南下与头曼率军投降有很大的关系,头曼率军投降的消息传到了草原,丁零、呼揭、浑庾等等好些个本来已经集结部队的部落联盟,他们可能是对帝国军队展现出来的实力给阻吓到了,竟是走到一半转头扑向了乌孙。
帝国这边等了许久,可是乌孙派出的第一批使节团久久不到,后面经过探查是被吉脱派出的骑兵截杀在帝国疆域之外的半途。乌孙后面又派出使节团,用了不少兵力护送才送到帝国疆土,使节团带来的消息证实了帝国的猜测,集结起来的胡人果然是扑向了乌孙,因此乌孙正求爷爷告奶奶地向帝国求援。
关于草原胡人大军的动向帝国并没有即时向民间进行公示,知道最新消息的人仅仅限于少数人,大家都认为北疆可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是不是想着去北方草原的人就少?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其实也不知道是人们对胡人太过轻蔑,或者是他们对帝国军队相当有信心,北疆即将爆发的战事不但没有吓阻到他们,反而从某些方面来讲是刺激到了他们。
仅于两年之内,向执政府投书申请前往河套的家族就超过了十五个,大部分是陇西那边的传统放牧家族,如乌氏、义氏、邦氏、西氏;少部分是中原那边的家族,这些家族祖上也是放牧为生,如李氏、赵氏、宋氏;燕地那边也出现了申请的情况,但是只有一家,那便是臧荼那一家子。
“举族迁移,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前往河套,是表现出我们对帝国武力的信任,能够博得军队高层的好感,对我们有绝大的好处。”
“我们前去的第一时间还能为驻军提供至少六万匹已经训练好的战马,这正是河套驻军所缺的。”
“那两个只是顺带的理由和好处,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大多数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先行下注,不然等他们反应过来,想要获得水草丰美的牧场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价码。”
似乎是凑堆,南陵不但是来了大批外国人,各个军团的相当一些人员返回,陇西郡那些递交申请书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的家族,他们的族长也结伴来到南陵。
陇西郡的这些家族,他们是走内史郡那条路线,途中经过内史郡的时候已经看到帝国短短四个月不到就稳固了在内史郡的统治。
出了函谷关继续向东边走,他们一路上所遇所见基本上都是在进行基础建设,每每走到一地最先发现的就是当地的青壮几乎全被雇佣,建设也是针对道路。
说实话,雇佣每一地的青壮真的能达到稳固地方的作用,毕竟只要青壮受到约束,有些人哪怕是想要作乱只要无法聚集足够的青壮也能很快被镇压下去,对此来自陇西郡的几个族长可谓是深有体会。
帝国掌控陇西郡也是从招募青壮入手,一共从陇西各县招募七八万青壮,组建了第二十骑兵军团不说,剩余的人不是成了辅兵就是作为辅导参与训练军方士卒的骑术教师,结果不但是陇西郡的很多地方在第一时间受到约束,因为太多的青壮加入到军方,很多地区刹那间就与帝国完成了“融合”。
北疆是会爆发大战,爆发战争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危险,但是对另一部分人却是不小的机遇,特别是对于胆子大又有资本的家族来说,那意味着在中枢露脸的机会,也是发一笔大财的好时机。
帝国未来会加强对骑军的建设,战马肯定相当好卖,那些急于申请前往河套或是其它草原的家族,他们正是看到长期的利益才会抢手先机。短期内也不是没有什么好处,说得高尚一些是就近支持帝国军队作战,可以出物资也能出人,物资卖能卖上高价,出人却是不怎么靠谱。
帝国当然不需要家族以私人名义出人助战,也不需要哪个家族以资助的形式捐献物资,但是就近贩售物资不是省却帝国的很多运输麻烦,那些自己运送物资前往北疆的家族自然是能够得到来自帝国的好感,不管怎么看都是一种另类的投资,且这种机会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有。
一片纷扰繁华中,也不知道谁传出消息,说是萧何和娩杓很是匆忙地向着渡口而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堂堂执政官和商部尚书匆忙没人知晓,但是并不妨碍口口相传之下一块凑热闹。
中亚各国的使节也得到消息,他们也有着相同的好奇心,本身也是在南城,位置离长江那边并不是太远,稍微商量一下也决定过去看看。
一帮长相有异于华夏人的人群,他们还没有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