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见都不会去见头曼,只会联系黄河源头那边交好的部落,随后一同开拔前往西域,最后丢下头曼挡住汉军,他们从西域寻找道路回到草原。
一系列的变动又让李良心中再次冒出“什么情况?”这四个字,他嘴巴里低声的呢喃被马蹄声掩盖……
怎么能够这样!不是两支胡骑不合吗?事情的发展应该是那支三万规模的胡骑是要坐视汉军攻击三千左右的胡骑,怎么可以在汉军即将追上的时候事情来个急转弯!
“转向——转向——迂回脱离!”
事态简直诡异到没边了,这样还追个什么劲啊,白跑一趟总要好过被几支胡骑包夹住,李良的选择是在事态没有变得更为糟糕之前,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大丈夫。
汉军在转向,显然是放弃追逐要脱离,冒顿发现这一情况之后也陷入了犹豫。
冒顿从西域回来只带了五千部下,之前与汉秦联军战了一场已经损失过半,对于只有不到三万直属部下的他来说,损失可以称得上是惨重,并且损失的还是最为精锐的那一批。
“要不要返身拦截汉军?”给予冒顿思考的时间不多。
若是冒顿决定拦截,依照他们与汉军的距离绝对可以拦截下一部分,但是拦截也只能稍微拖慢汉军一小段时间,接下来就该取决于呼延石兰是不是真的会驰援上来。要是后续的胡骑加入交锋,依靠人数优势肯定是能咬下汉军一大口子,但是一旦呼延石兰突然又不驰援,冒顿这批疲惫之兵的乐子肯定就大了。
冒顿的选择是:“我们也转向,拖住这股汉军!”
战场上的态势已经是第二次发生转变,冒顿所部的转向当然不是一瞬间就办到,毕竟他们之前是笔直朝一个方向驰骋,想要转弯需要有一个迂回空间。冒顿下令转向,汉军那边也在进行迂回,两支不同阵营的骑兵所都在做的就是前导骑兵变向后面的骑兵跟上,结果就成了两支在画半弯的画面,而外围是各自一万的胡骑正在急速地逼近。
战局的变动让李良因为心情紧张额头冒出了冷汗。
只要是有进入军事学院进修的汉军将领,可能在大战略上的判断无法办到,但是能够成为军方一员偏将对于战场的即时变动总要能够有所判断力。
李良在发现冒顿所部由被追击对象转变为拦截时,对于接下来的局势已经有两种判断,无非就是汉军被拖住和汉军成功脱离。而似乎依照两军的距离和迂回位置,李良判定无论是否进行即时转向,汉军被拦住的几率要更大一些?
接下来的情势就是追逐再追逐,画面只不过是换成了汉军成为被追逐的对象,这片大地上的草丛在战马的横冲直奔下倾覆,地面在马蹄子的践踏之下像是犁田那般大面积变得松软。
一直是汉军在被冒顿所部靠近到三百米以内,两千汉军弓弩骑兵已经在驰骋中移动到冒顿所在的那个方向,一阵阵的号角“呜呜——”声中,声声的口令也被重复地呐喊,梆子声的也在有节奏地敲着。
“梆梆——梆!”
“梆梆——梆!”
“梆梆——梆!”
胡骑对于梆子声一点都不陌生,每当华夏文明的军队在敲响这样的声音,那就是华夏军队在做射箭前的通知。
双方逐渐靠近到二百五十米以内,汉军那边的梆子声变成了“梆梆绑——”和“梆!”的节奏,前三声是较为轻缓,最后那声“绑”一听就是用了很大的力度在敲击。
从冒顿所部的方向看去,已经能够看到汉军的弓骑兵在做搭箭拉线的动作,每一个汉军弓骑兵都是适度地将身躯稍微倾斜,张成满月的骑弓箭矢所指方向正是对准他们。
冒顿为什么讨厌与汉军交手?就是因为汉军那边每次军事行动都有一套看似很厉害的对敌守则,看上去面临什么情况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是经过精心的计算,士兵的身上能看到很严重的刻板影子。
对于军队的士兵来说,刻板并不是什么贬义词。士兵的刻板从某些方面来解读就是遵守纪律和强调军纪,从而一支军队被下达了什么样的命令士兵都会做相同的动作,给人一种看去整齐和有条有序带来的气势压迫感。
冒顿扭头看向正在接近的援军,像是下了什么肉疼的决心那般,呼喝部下继续向汉军抵近,结果是靠近到汉军约有一百八十米,汉军那边的梆子声已经不再带有节奏感,纯粹就是一阵吵杂的“梆”个没完没了的杂音,随后是汉军队伍中“飘”起一朵乌云向着他们扑来。
汉军射箭是采取了一定的提前量,用专业的术语解释就是,汉军弓骑兵预判了冒顿所部前进的方向,给予射出去的箭矢有足够的飞行时间,箭矢射击的位置在落下时刚好冒顿所部也将抵达那个位置,这种战术动作叫作“预判射击”,是汉军在训练弓骑兵时必要的科目。
一百八十米的距离,从射箭到箭矢失去前冲力落下,汉军弓骑兵的弓是一石弓,羽箭的飞行速度该是每秒四十五米左右,初速、飞速、下坠速统一计算,整个飞射过程大概是会维持四秒左右。
当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