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五十九章:局外人的劝谏(2 / 3)  大秦之帝国再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怪兽”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特别是那头“怪兽”还有点理智的情况下。

    “以目前大秦的现状,真正可以发挥的战争潜力不多,”李斯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他一直在挖伤疤:“蜀郡、巴郡、汉中郡已经为汉王哲统治两年,期间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反抗,哪怕是有动乱也是因为汉王哲在处理住民上的原因。北地郡和上郡自胡人南下之后就成为战区,人口大量流失的同时生产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目前而言,能够发挥出战争潜力的只有内史郡。”

    所谓蜀郡、巴郡、汉中郡的原住民反抗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区分非本族族裔的操作上,汉国的国策是任何事情都优先考虑本族黔首,对待非本族群体则是剥削政策。而蜀郡、巴郡、汉中郡历来就是族群复杂的区域,除开秦地或是六国的族裔之外,还有巴人、蜀人、羌人和其它很多族裔。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除了巴人和蜀人被认为是本族族群之外,其余各色的族裔都被认为是异族,一场关于生活区域,包括其栖息环境的重新划分也就开始了,大量不被认为本族黔首的族群遭遇到了驱逐,有暴力也就会有反抗,针对性的镇压也就理所当然地发生了。

    “后期汉王哲有做过策略改变,接纳了一大批已经归化的族群,但是对于很多族群依然是使用铁血掠夺政策。”李斯说着说着两眼似乎都快发光了:“牺牲了那些被认为是异族人的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不得不说那是有效占领的手段,用最短的时间使得多数人认同统治,在其中获得利益的人群自然是心向汉王哲,那也是为什么三郡之地在极短的时间内乐意被汉王哲统治的原因。”

    创造阶级矛盾,使之有明显的区分,再发展斗争争取多数人,那都是天朝用烂了的招数,李斯对那一套策略当然不知道根由,可是并不妨碍拥有足够政治经验来发现这一项策略的作用。

    “快速收拾民心,又用最可行的手段安抚战争创伤,对于生产的恢复和民间的民力运用是一种投利的速效手段,中原各地的黔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新的统治集团。不过是一年不到的时间,汉王哲的官员已经实施有效的行政统治,若是在接下来收拢更多有共同利益的家族,增加中原各地的青壮成为士卒的数量,依照汉王哲的扩张手段,他们很快就会不分彼此。”

    “我们的战争潜力严重不足,粮秣更是依赖于汉王哲的支持,不谈人口基数上的差距,大肆的征兵已经严重破坏本身的生产力,目前还能维持二十余万军队建制是因为汉王哲还在持续不断供应粮秣,一旦汉王哲卡断粮秣的支持,我们能有足够的后勤能力保持二十余万部队的军需用度吗?”

    李斯没有用专业的术语来介绍历史的进程,可是他很明显已经发现到社会环境在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春秋战国时代那种地域的区别也在淡化,那是随着汉国官方不断进行舆论宣传带来的成果。

    有一种很明显的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在吕哲的统治下目光已经转向对外掠夺,长江以南的黔首是先期获得对南扩张红利的人群,因此长江以南的黔首也会是吕哲最坚定的支持者。李斯有理由相信一点,汉军出塞作战若是达成征讨目标,靠近草原的那批黔首将会是接下来的获利群体,那么该区域的黔首也必然是转变为吕哲坚定的支持者。

    因为社会状态的改变,形成的是一种大势所趋的态势,李斯在回到咸阳之前收到消息,说是赵国已经在必要的手续上完成与汉国的合并,对此赵地的黔首是一种接受态度。其实从赵地黔首的态度上已经很能发现问题,所代表的是吕哲为首的统治集团治理疆土策略符合民心,因此让赵地人认为在吕哲的统治下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当然,短期内无法看到效果,也无法判断事态会不会出现反复。”李斯的语速在加快:“但是借鉴西南三郡的案例,有理由相信只要国家行为的投利政策不转变为剥削,赵地黔首并不会出现抗拒情绪。”

    扶苏的表情看不出一点什么,他问:“就像是陇西地?陇西依靠大量贩售马匹等牧畜获利的群体众多,在利益的趋势下陇西各氏族率先倒向汉王哲,随着民间也开始获利,黔首也甘心为汉王哲所用?”

    “依靠利益拉拢,一旦没有利益的投放,最先出现反叛的必然也会是那批人!”蒙毅有些激动。

    李斯并没有搭理蒙毅,他的心里却是在暗笑,利之所趋本来就符合人的天性,蒙氏支持扶苏不也是想出于利益需要,各形各色的人向着一个目标而努力不也是想要获得想要的利益?

    “大批量属于赵国的官员被收编。军方很快被吸纳到扩张的利益集团,最先接受命令向北,由司马昂率领的那支赵军已经在雁门郡接受整编,没有消息称那支为数五万的赵军有抗拒的现象。地方官员目前也是维稳状态。因为有汉王哲延续任用各郡县地方官的例子在,起到的反弹并不是太大。”

    扶苏不懂什么叫“将内部压力向外施放”,也不懂得什么叫“压制分歧,寻找共同利益点”,他却是能看出来吕哲执政的手段并非没有隐忧,不过就吕哲扩张过于迅速的现状来看,那却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