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双手自然而然就放在了膝盖上。
张迈如此,别人也就只好跟着做。
这一来,魏仁浦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
在今天的国人会议上,当杨定国跪下的时候,敢顶着张迈的威压替杨定国出头的不是郑渭,不是鲁嘉陵,不是马继荣,而是魏仁浦,而现在,当张迈似乎要转方向时,又是魏仁浦站了出来。
年已过三十的魏仁浦。已经不是当年刚到西北时那只读了一肚子书的愣头青,漠北关中大战之前,他作为参与者经历了天策大唐内部的权力斗争,作为反对开战者他成为众人眼中被打入“冷宫”的人,然后被安排到郑渭身边,又经历了这段时间以来超强度的庶政磨练,现在的他,无论眼界、能力以及对时局的掌握。都已不是当年可以比拟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魏仁浦说道:“元帅在国人会议上的所言,光明正大,令人钦服。不过杨易将军之忠义与元帅之威德,均有其偶然,元帅与杨将军之间的绝对信任,可作为千古佳话,而不能作为立国之精神也。”
杨光远曹元忠都吓了一跳,心想这人疯了?元帅都已经定调子了。你还敢在这时候出来捣乱?你当你自己是谁啊!
几个武将都瞪了他一眼,不说杨光远这样揣摩上意的人,就是慕容春华这样的天策名将。有张迈在的时候。也常常会如同失去自我一般,只以张迈的意志为意志,眼看这个文官竟敢质疑元帅,第一反应地就是抵触。
张迈低下目光想了想,再抬起来,问道:“为何?”
被慕容春华等百战余生的武将盯着已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更别说要直面张迈,这时若是换了王溥——哪怕他是一个进士——只怕也要被压得一时难以说话。
但魏仁浦却仿佛已有直抗这种压力的胆魄与自信,在众人环视之中侃侃说道:“元帅之威德,古今少有,杨易将军之忠义。青史罕见!所以臣下相信:元帅必能确保鹰扬全军的忠诚,而杨易将军亦可取信于天下。但国家与军队常有。而元帅与杨将军不世出也!今天,元帅可以放权使鹰扬旗横行漠北,但来世国家却不能放纵武将专权于外!元帅今日对杨将军的信任,是特例,而不能成为定例,否则纵然得效于今日,亦将遗祸于子孙!安禄山之反,石敬瑭之叛,正是不远之殷鉴,魏仁浦不才,伏恳元帅三思!”
——————————
话说到了这个层面,他言辞虽然恳切,但不同意张迈所定方向的意思却表露无遗。
杨光远觉得这个姓魏的读书人真是不知好歹,安审琦却佩服魏仁浦敢于逆流直谏,鲁嘉陵则觉得此时不必要讨论这个问题,只要能保证不会造成前线将士士气浮动,不就好了?至于日后的军政秩序,大可等大决战之后再说。从这个层面上讲,鲁嘉陵虽然机智善谋,但政治眼光之长远性就有所不足了。
杨光远看看张迈脸色不悦,马上就叫道:“元帅英明圣断,古今罕有,魏学士你竟敢质疑元帅的决定,当真大胆!”这叫投机护主。
曹元忠亦不悦道:“元帅的决定从来就没错过,你有什么资格,敢来质疑元帅的决断?难道你比元帅还厉害?”这叫护主投机!
在一旁,范质忽然插口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元帅纵然圣明,为何不能容谏?”
鲁嘉陵道:“话虽如此,但这些事情,我觉得大可等前线将士凯旋后,会同杨将军、薛将军他们再议也不迟,眼下还是按照元帅所定方向行事吧。”
“空口白话,永远比不上既成事实!”魏仁浦道:“日后若有权臣出现,他们眼光盯着的,不会是我们事后所议的一席空谈,而只会是此大决战中元帅的行事。律法也罢,训令也罢,没有事实发生过,只会是一纸空文。而今天我们做的一切事情,后世子孙却为引为前例!”
“这……”鲁嘉陵道:“有这么严重么?”
范质道:“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杨光远曹元忠还要以势压人,忽然郑渭开口了,明显支持魏仁浦地说道:“道济的话,就是我想说的。以今日之事论,元帅刚才的话说没错的。但以万世之事论,我觉得元帅的决定值得商榷!”
听范质、魏仁浦和郑渭接连这般说,张迈低着头,似在思索。
魏仁浦见张迈没有过激的反应,继续道:“虽然元帅绝对信任杨将军,但既要为万世立法,这次的事情处理就不能不慎重,还请元帅再再三思,为后世立下可以遵循的典范!”
张迈抬起头来问道:“你觉得应该这么做?”
魏仁浦:“臣以为,让杨将军嫡长子前往犒军,实为良谋。但同时需行三策:一,从中枢派出监军,以视察前方战场之局势;二,分漠北军政之权,以重臣监临漠北,分其政权;三,收漠北粮饷,由一重臣督理后勤,为杨将军分忧。”
张迈环视帐内诸将,道:“大家觉得如何?”
慕容春华看看马继荣,他们的思维有点跟不上魏仁浦,如果是战场上的战略战术,慕容春华其实也算得上智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