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四八章 点将(1 / 2)  宋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河州事件发生的很突然,王韶完全是先斩后奏。

    不过赵顼是有言在先的,只要有机会,就立即发动,故而王韶并无过错。

    消息传到汴京的时候,朝堂上顿时一片震动。

    朝会上也是争议不断,核心焦点便是此事该如何解决?小事化了,息事宁人?还是大动干戈,刀兵相见?

    这次的争论,绝对没有之前罢黜王安石那样整齐。百官们各执一词,就连旧党内部都各有不同,一时间各有各的说辞。

    有人认为,大宋刚刚经历了旱灾,虽说雨后及时补种了一些生长周期短的作物,但今年秋天歉收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下不宜发动战争。毕竟这一次主动权在大宋手中,是有选择余地的。

    也有人认为,小小河州吐蕃竟然劫掠大宋商队,残害大宋百姓,必须要加以教训,否则天威何在?最重要的理由便是,攻陷河州,进军河湟,从而从两翼包围西夏,奠定解除西北边患的基础,将来对付西夏会容易很多。

    言论一提出,又有人跳出来反对,河湟吐蕃乃是大宋盟友,其赞普董毡与太夫人乔氏都接受了大宋册封,乃是大宋藩属。前两年,威远候林昭才刚刚出使过青唐城,与之加深友好关系。如今若悍然出兵,有违道义,可能会导致诸多藩属国震动。并且强调,大宋乃是礼仪之邦,不能这样不讲道理。

    总而言之,各方面的意见都有。

    这种情况下,谁都说服不了谁,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恭请圣断,请皇帝来做决断。

    赵顼本人是赞同出兵开战的。

    他本身就有这样宏大的构想,开疆拓土,追求边功。他选择的第一个对象便是河湟吐蕃。一方面符合战略战术,另外一方面,未尝没有捏软柿子的意思。以宋朝目前的实力,是轻易不敢和辽国与、西夏开战的。

    王韶在西北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一直都在为此做准备。训练军队,准备军械粮草,打探情报。沈括离开西北之前,还帮他制作了河湟地区的沙盘。各方面的准备都很充足,完全具备开战的条件。

    这一点,符合大宋的利益!

    同时,开战也符合赵顼个人的需求和利益!

    旱灾和王安石罢相的风波对他的威望造成了巨大打击,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件事来转移一下朝臣和百姓的注意力。

    自从太祖。太宗统一中原之后,大宋朝就再未有过开边盛举。如果此番河州可以打开局面,毫无疑问,自己的帝王功绩可以浓墨重彩地添上一笔,直比太祖、太宗。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这一点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只要成功了,谁还会在乎雷击福宁殿呢?谁还会说皇帝为政为过失呢?用成绩却掩盖过错。这是惯常用的手段。赵顼太想要证明自己的,以前使用的手段是变法,而今则对边功情有独钟!

    转移注意并不只是这一方面,王安石虽然走了,但是新法并未废除。旧党的官员们最近正在穷追不舍,对新党和新法进行打压。赵顼已经不厌其烦,却又不能和旧党的官员们决裂,正为此头大不已。

    如果这个时候发生战事。那么朝堂上还会争论这些吗?

    正是出自于这样诸多的考虑,赵顼本人的意见是开战!

    可是朝臣们依旧有反对,即便赵顼公开表示了自己的决定,还是有人上书劝谏。

    有三司的官员表示,因为干旱的缘故,粮食歉收,如果开战。粮草恐怕难以为继。赵顼对此全不以为然,表示西北之地军粮储备充足,完全可以供应一两年不成问题,不必再从内地调运粮草。

    同时赵顼还表示。王韶已经动手了,这时候的局势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现在收手,算怎么回事?

    大宋不敢开战?这种情况传出去之后,会引发什么后果?

    别人都会以为大宋软弱可欺,缺乏开战的魄力,那么敌对的各国,以及边疆的许多部族和藩属国会是什么反应?

    大宋王朝的威望和震慑力都会大打折扣,王朝颜面丧失殆尽的,以后如何立足?

    这样的理由也实实在在,关键是王韶已经动手了,先斩后奏,取消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关系到大宋威望和威慑力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万一这次罢手了,将来有更多的藩属国出来闹事,那么今天反对的大臣岂非有罪?这样的罪名谁也不愿意承担。

    只要笃定一件事,总是能找出更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

    赵顼又表示,如今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吐蕃人的劫掠行为制造了口实,大宋师出有名,是为百姓报仇,惩戒凶犯。

    同时,西夏经过去岁的绥州之战,元气大伤,国内政局不稳,不会轻易插手。宋朝使臣出使高丽,有效牵制了辽国。

    辽国和西夏不参与,大宋无疑少了很大的掣肘,有精力和实力来对付吐蕃,成功可能性大增。这样各方面都满足的机会着实少见,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怎么能放过呢?

    可有大臣表示,如果战败会是什么后果,该如何应对?

    赵顼没有以长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