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无题(2 / 3)  逆流伐清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嗯,那便开恩科,开武举,武并重,招揽人才。时间呢,便定在今秋,天气凉爽,这人的精神也好。科目呢,可仿隋唐,暂定进士、明法(法律)、明字(字)、明算(算)、水利、经济——嗯,众卿可商议着再为增加。具体的章程,尽快制定出来,以昭告天下。”

    中国古代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代,到了唐朝时愈加完善,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字)、明算(算)。但到了明朝便只设进士一科,考虑内容也只有经义一门。从总的趋势来看,明清之后的科举是越来越死板。越来越僵化。

    “另外——”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上奏开翰林院一事,暂可缓行。国战未止,机构不宜过多。且待日后再议吧!”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朱永兴有总理处这个机构,便不需要什么翰林院。而且,翰林们虽无行政实权,但名贵清华,手中有笔,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翰林们往往结成“清流”,“闻风言事”便成了他们的特权。

    在朱永兴看来,“闻风言事”往往成了“造谣生事”。毫无根据,甚至荒谬至的言论,倒给了乱喷乱骂以正当的借口,并成为党同伐异的手段。

    今天这番早朝,朱永兴看来心情不错。准奏的多,驳回的少。张煌言见是个机会,便开口劝谏道:“陛下天纵聪明,闻一可知十,然亦当勤勉,勿倦怠朝政。”

    朱永兴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定是因为连着两天散朝后,他带着家眷出外游玩一事。只是这轻车简从,又没误了政事,哪来的倦怠朝政之说?难道崇祯,谁也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作为领导 ...

    风格。“事必躬亲”指的是一个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定要亲自去做、去管才放心。“抓大放小”则指的是一个领导者管好该管的事情,放开该放活的事情,时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若说“事必躬亲”的典型代表。当为国时期的诸葛亮。据《国志》记载“蜀国正事无巨细,亮皆独专之”。诸葛孔明尽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由于难以克服事无巨细的弊病,最终积劳成疾,五十多岁便死于五丈原。

    “苟有言:‘主好要则事详,主好详则事荒。’吾不武侯事无巨细,卿等难道皆是碌碌之辈?”朱永兴淡淡地说道:“吾觉得已是选贤任能,难道有卿家觉得力不胜任,难副朕望?”

    张煌言没想到朱永兴振振有词,且把他们的能力当作挡箭牌,倒不容易辩驳。

    “持其大纲,疏其节目,为政之上术也。”户部尚书易成笑着说道:“陛下圣明,让微臣等有锻炼和增长才干之机,微臣等敢不尽心竭力,以报陛下之信重。”

    “易卿所言,正合朕意。”朱永兴一会儿吾,一会儿朕,显然还未完全适应新身份,新称呼,有易成这番言语,他也不想再长篇大论,再询问了一番,见无人上奏,便退朝了事。

    ……………….

    “皇上,您应该自称‘朕’的。”退朝已毕,在回去的上,女官段琬儿便再次提醒。

    “真是别扭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说道:“慢慢习惯吧!你看那些阁臣,刚刚赐座议事的时候,不也是屡屡推辞,不敢就座吗?现在也习惯了,孤,嗯,朕也需要一个过程嘛!”

    “皇上,您还是要多加注意的好,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今天张尚书的劝谏,便是个提醒。”段琬儿似乎叹了口气,想来她也觉得这帝王当起来也不容易。

    “想游玩轻松一下也不行啊!”朱永兴这回是真的叹气了,前呼后拥的没情趣,轻车简从又诸多不便,帝王想自由自在,那是很困难的事情。

    难道那些臣就希望帝王老老实实地呆在皇宫内,天天读那些歌功颂德、天下平安的奏折?好象有谁说过这么一句,“这天底下,最不能相信的便是这奏折”。

    说是微服私访吧,其实很大程是自欺欺人。走马观花一般,便能体察民情,便能恰好碰上姓冤屈,或者碰上埋没的人才?至于长时间在外,开粥铺、卖茶水,或者是泡妞扯蛋,对于帝王来说,那更是不靠谱的事情。

    说到底,要真正的知道民间情况,真正的体察民情,还要靠完善的监督和上报机制。否则,上下欺瞒,深宫中的帝王便如睁眼瞎一般。

    昏君易当。明君难为啊!朱永兴慨叹着,抬头已到了总理处,便迈步走了进去。稍有些不耐地摆手,将恭迎圣驾、山呼万岁的仪式打断。朱永兴直接到自己的办公室就座。

    驱除鞑虏、扫除边患、休养民力、治河安民、改土归流、开疆拓土、政体改革……

    朱永兴抚摸着随身木牌上所刻的大事,半闭着眼睛沉思良久。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轻而易举便能完成的。而且,很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也不能竞全功。但总要走下去,事情总要去做。

    段琬儿抱着一撂奏折件走了进来,轻轻放在桌案上,又转身叫侍女端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