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回忆一边讲述,并且拿出了一张写满蝇头小字的纸,“岷殿下已增兵滇西,由永宁府进取川西南,且川省行将有变,望诸位做好准备,窥机进取川东。”
“川省有变?”刘体纯疑惑地问道:“不知是何变故,黎大人能否明言。”
黎维祚摇了摇头,说道:“殿下所料必中,但却极少事先透露。另外。岷殿下建议诸位建立一支联合部队,作为进取川东的主力。”
联合部队,是如何章程?众人都露出不解神情。把目光移注到黎维祚身上。
“每部量力而行,各抽出适当兵马,组成联合部队,驻扎巴县,可随时行动。”黎维祚详细解释道:“如此可大大减少联络各部,整军会合的时间。”
王光兴张了张嘴,似乎有话要说。但却没有出口,稍低下头,象是在思索什么。其余众人也没有马上表态。都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支联合部队的指挥权。
尽管在名义上已经悉推刘体纯为首,听节制,但依然能威福自擅。之前相互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更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彼此间的联系多是自发的,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即便现在刘体纯得封郡王,但从原来松散的政治武装集团进行转变,显然还是需要时间的。
刘体纯苦笑了一下,以目光示意黎维祚,希望他不要继续就此深说。大不了,他用自己的全部兵马进取川东好了。
黎维祚心中暗自叹息,果然如岷殿下所料。人心难齐,多多少少都有割据自雄的心理。把军队当做安身立命的根本,哪肯轻易抽调。
“岷殿下有言,联合部队既是各家所出,亦可成立一军事委员会进行协调。”黎维祚退而求其次,继续说道:“哪家出兵助饷,哪家便可派出一名代表位列军事委员会。勋阳王定出行止,由委员会表决,多数同意便可依令而行,多数反对则可再行商议。”
众人都感诧异,仔细思索其中的关窍,分析其中的利弊,一时也难以决定。
黎维祚见此,也不再催逼,宣布今日会毕,给众人留出时间来好好考虑。
夔东十三家的首领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大顺军余部九人: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李来亨、党守素、塔天宝、贺珍、马腾云、李本营;川中旧将四人: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弘。而三谭中谭诣、谭弘暗杀谭文后,已经降清。川中旧将派便只剩下王光兴一人,势单力孤。
散会之后,刘体纯和黎维祚细细商议了一番,便各自分开走动。刘体纯去向原大顺军一派进行解释劝说,黎维祚则去做王光兴的工作。
分散驻扎成割据之势,自然不是朱永兴所希望的。成立联合部队,建立军事委员会只不过是打破这种局面的第一步,日后还有其他的手段,或者根据具体状况采取灵活的办法。
成则有利,败亦无损。朱永兴并不急于把夔东十三家一下子便纳入自己规划好的体系之内,因为这是不太现实的,操之过急只能是适得其反。门户之见不是一日形成的,自然也不是短期能消除的。
目前,朱永兴只能希望以大西军为主体的滇省明军,和以大顺军为主的十三家武装,不致重演历史上各自为战、为清军各个击破的悲剧。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时已四月,浙江、广东、福建数省的清军水师在泉州完成集结,统一交由安南将军达素指挥。而郑军的降将施琅、黄梧等人也被跟着调到了达素的手下。清朝押上了东南的全部水军力量,希望一举消灭以郑成功为首的抗清武装,永除后患。
郑成功积极备战,下令撤回在舟山等地驻防的军队,并起用了一些在之前曾被撤职查办的将领,并委以重任。在郑成功的努力协调下,郑军上下逐渐恢复了团结,至少大家都明确了一点,即将到来的厦门之战,将会成为决定自己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
东南战事一触即发,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却不包括朱永兴。对于清廷的自信和乐观,朱永兴嗤之以鼻。即便郑军在南京之役中损失不小,清军想要一举全歼郑氏,怕是还要练上十年。
虽然不担心郑成功会战败,但朱永兴还是命令南海舰队派出以杨彦迪、陈上川为首的分舰队,以二十艘战船支援金、厦。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但临机决断时,又有多少人能放下私心杂念,以大局为重。当然,支援郑成功并不是朱永兴唯一的目的。以实战锻炼水师,学习海战战术,并且尽量多杀伤清军,多摧毁其水师力量,也是朱永兴目光长远的想法。
随着雨季的再一次临近,朱永兴已经把注意力转到了川南和广西。先期扩充的军队,分配给滇西战区的有七千,滇东四千,滇南则只有两千。这样的分配自然有极强的目的性,借着雨季可能使滇省战局陷入平稳对峙,着力向四川发展,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更何况,川省有变可并不是朱永兴的胡乱猜测,而是有所依据的。不光是川省,朱永兴正在布一个更大的局。现在,情报司的叶虎便正向朱永兴汇报相关的情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