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洛都的号令,阳奉阴违或是自行其是,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名下的军将官属,将自己的子弟送到洛都的两学三附去修行学业一样。
不过既然承蒙招待,
我也给他们出了几个主意,让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东西和本身专长,稍稍弄点创收门路什么的,虽然不多,但是胜在稳定和细水长流。
这些人并不是读书读傻掉的穷清高,特别再这个时闻饿殍和兵火的乱世,很容易就讨教起了细节上的可行性和人事安排。
比如办一个抄局,从小处开始依托辰国寺,印些劝人为善的白话佛经和本生故事,印一些寺院的导览图和名胜点的册子什么,搭售在寺们边上的香火铺子里,绝对不少人来买的,
再不行,还可以编印一些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蒙读手册,纸张工料都是现成的,所费不过是时间和人工而已,与人方便也于自己有利。
又比如收罗旧书,重新裱订后,开办对外的租书业务等等,城中偌大的坊间,总是不缺少各种各样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说到各种学生时代创业和打零工的想念和电子,他们是绝技没有现代人那么丰富多彩的。
连抄局的名字我都想好,
“就叫东林抄局好了。。”
“甚好。。”
蔡元长眯起眼睛道。
“取之南山东篱,悠游林泉之古意。。“
“需要楹联么。。”
我想了想有乘热打铁道。
“夏兄有什么佳对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对一出,顿是一片叫好声,其中书法最好的王甫,马上龙飞凤舞的临写了下来。
我送给他们的其实是,明代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所撰的对子,算是一点点小小的恶意趣味,既然有复社,这么能没有东林党呢。
我实在很期待未来诸如新东林党的领袖,文人最后的良心蔡元长什么的,如果他真是历史上那个人的话,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崩坏的七七八八,但是在藩镇割据的地方上,还是保留一些学馆和考拔制度,以便提供协助治理地方的官吏之属,毕竟地方政权的运作,可是没法全靠任人唯亲的裙带关系。
正在说话间,再次听到说话的声音渐进而来,几名有些兴高采烈的士子走进院子来。
“伯纪。。”
蔡元长对着领头的高个子招呼道,对方点了点头。
“这位乃是我的同乡,李伯纪,邵武人士。。”
赫然也是见过的,辰国寺中那些高调演说的,原来也是他们一群的。
“这位夏生,虽然只是初识,但却很有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见地。。”
蔡元长又对那些人介绍道
“正想引荐给你们呢。。当是好生结交亲近一番呢”
“夏生有礼了。。”
李伯纪说话自有一种爽直利落的味道
然后自我介绍,他们是属于名为讲谈社的另一个小团体。
在公众场合演说的本非本朝传统,而是在乾元年以后才兴起的,这也算是两学遗风之一,梁公创立诸学而流传下来的善政之一。
不过相对于闲淡到有些宅的蔡元长这班人,讲谈社的人,就多了一点些锋芒毕露的激进味道,
因此,可以轻易让人感受到,这些纯粹是游学士子和本地富家子弟构成的,小小的文学圈子里,也有两个山头派系之争。
不过可以理解,谁都是那个中二的年纪过来,也曾经热血和愤青过。就算是大学时代,也有所谓文、理之争的说法。
“讲谈社和复社的同年快去助力。。”
然后又进来一人喊道
“又和赵元镇、李泰定、胡邦衡他们战起来了。。”
呼啦啦的院子中就如刮风似的跑出去一群人,连我和抱头蹲也被裹挟了过去。
然后在辰国寺的某个后门,已经聚拢了一堆戴头巾的脑袋,远远就能听到,大声争论的声音,因为这种场景让我有些眼熟,又有些亲切的味道。
随着复社众人的加入,声调和气氛也变得有些激烈起来,我边的蔡元长,也告了个罪挤进去调和。
我听了一会,觉得没什么意思,也站起来招呼一声准备离去。
“兄台有何见地。。”
一个声音叫住我
“我没有见地。。”
我摇了摇头,
“我又不明白你们再说什么。。”
“那兄台可以多留一会,听我阐明了主张,再做评定啊”
我叹了口气,这种动不动以为多喊点口号,就能影响别人改变世界的文青中二什么的,最讨厌也最麻烦了。特别在他们自以为得理的情形下。
“有必要么。。”
“自然是有必要。。”
对方有些意味深长的说。
“若你还有向道上进之心的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