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村里人都对王老师一家刮目相看,村里已经不知有多少年没人能考上高中了,而且是县重点高中。细心的读者可能会猜到——这就是后来小明上的“准”省重点中学(如果理解成“候补”省重点,也是没毛病,不跑题的,老铁们!)
看到村里人对王老师一家的态度明显的变化,嫂子更加坚定当初自己的决定——不管条件再苦也要供王老师上大学,在大城市找个工作,让那些村里人更加服气,自己即便成了寡妇,也不能让别人小瞧了自己。
失去了亲人后,嫂子变得更加要强了,虽然“亲人们”生前对嫂子的态度令村里人唏嘘不已。
目前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三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和一个高中生,摆在嫂子面前的是相当沉重的担子,但是每个月初,嫂子必会按时把生活费寄给王老师的。
王老师很是理解嫂子的辛苦,立志一定要考个重点大学。他们似乎已在心里达成了默契,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高中期间,王老师省吃俭用,由于课时繁重,因此也没有时间勤工俭学。在面对高中的学习时,王老师已经明显感到相当的吃力。
王老师已经很努力了,对比同班其他同学时会发现,别人学习时间没自己多,而且上课时也相当随意。每次考试成绩下来总会让王老师的努力与信心备受打击。对此,王老师有些动摇了,经常思考这类问题,作为农村里的孩子,自己的“资质”不如城里人吧……偶尔也非常羡慕城里同学的家庭条件以及他所谓的“资质”。
有时在政治课上,王老师也会从哲学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公平?新闻上,世界上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领袖级人物都会说到怎样解决各种各样的平等问题和公平问题。
长时间的思考似乎使王老师有些感悟,“什么狗屁平等、公平,有些人的起点就已经是别人的终点了,这四个字的存在根本上就是个伪命题,什么‘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就是扯淡!”
每当收到嫂子寄来的钱,王老师总是很伤心很纠结。每当看到自己的试卷,当初的理想都似乎成为了幻想。
王老师开始把思考转移到非常现实的生活方面,即便考上大学还要继续学四年,很多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工作挣钱,我还是来自农村的娃,自己几斤几两还不知道。与其上四年大学也挣不到钱,还不如放弃大学,直接找工作不就完了。考虑到此,心中便有了一个坚定的打算。
站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王老师觉得身上的担子减轻了不少,此时刚好看到嫂子正在猪圈打扫猪粪,正要给嫂子打个招呼,突然发现嫂子的头上已经有了一丝丝的白发,在阳光的照射下忽隐忽现。嫂子的年龄比自己大不了几岁,望着嫂子瘦削的背影,像极了自己的母亲。
王老师心头一紧,眼泪不停的在眼眶里左冲右突。王老师漠然的低下了头。他本来想把自己的“坚定”的打算告诉嫂子,把自己对家人的体己展现给嫂子,不管嫂子高兴不高兴,自己已经能为家里分担些什么了,自己已经长大了、成熟了,可以尽一些义务了。
王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些白发犹如一根根钢钎狠狠地扎进了自己的心里,嫂子的白发是为了什么,现在放弃了,那些白发还能恢复吗?所有的一切都白费了,那些嫂子辛苦攒下的钱变成了习题册,练习本,数不清的中性笔……一切都白费了。
王老师痛苦的愣在那里,有点犹豫了,他很想放弃之前那些“长大的”“成熟的”打算,他也很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给嫂子说说。
可是,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因为自己的牢骚和借口就放弃几乎不管是村里人还是城里人都选择的主流吗?对于那些打算,自己真的有那么大的把握吗?自己的选择简直就成了一个赌徒的选择,赌注都压在了嫂子的肩上。
所有人都在注视这灯塔,这灯塔,它几乎成为所有人的选择,假如无视它,不仅背叛了自己的初衷,也背叛了他对嫂子的承诺,也彻底毁灭了嫂子的希望,它已经不仅仅是嫂子的希望,而是撑起这个家的希望了。
他已经无法想象,假如把这些说给嫂子,哪怕是一点点暗示,嫂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不敢再想象了。
“嫂子,今天休假一天,我回来看看,有啥需要帮忙的吗?”
“呀,什么时候进来的,赶紧进屋里吧,我把猪圈清理一下,没啥活了,我一会就扫完了。”
就是这几句简单的对话,平淡而富有浓烈的亲情,它可能随时出现在王老师的生活里。
而此刻,它是王老师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后出现的,因此也更显得非比寻常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对话。
显然,王老师的确成熟了,他需要适当的妥协,没有刻意的伪装和逞能,只有发自内心的责任与担当,一切的变化都悄悄地,一点一点地,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