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4章:大结局(1 / 2)  淞沪:永不言败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在纵队部确定了北上的战略后,第三、第四支队的十万主力部队沿津浦路北上,兵锋直指天津;

    与此同时,岳千里秘密调集各军分区的数十个守备营组建了5个守备支队,总兵力约十万人北上。

    由他们替代主力部队围困平津,而主力部队继续北上,秘密出关,向蟠踞在关外的关东军发起了战略进攻;

    为了配合游击纵队主力出关作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晋冀豫军区向山西、河北、察哈尔、河南的鬼子盘踞的重要城市发起了猛攻。

    中条山的第二支队与晋东南的八路军联合发起了晋南、晋西战役,由太岳军区首长陈庶康统一指挥,旨在光复晋南、晋西,将山西的八路军根据地连成一片;

    大别山北麓的游击支队、苏北、豫东、皖北的第一支队在广大黄淮地区发起了战略反攻。

    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光复了大小几十座城市,将鬼子主力压缩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几个大城市内;

    华北方面军驻山西第1军、驻洛阳的12军疲于应付,无力支援平、津。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毛熊的数百万大军经过几个月的苦战,歼灭了东线德军主力,兵锋推进到德国本土;

    西线联军也坐不住了,一改之前的懒散,全力向柏林推进。

    关外,关东军高层一直以为游击纵队主力还在围攻平津,被出关的20万游击纵队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赶出了锦州、热河和兴安西省,损兵一万余人;

    伪满州国建立后在关外共设立了14个省,短短半个月就丢失了3个省,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大将震怒。

    立即调集主力3个军15个步兵师团、200多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约25万人在奉天省与游击纵队主力展开决战。

    此时的关东军虽然号称70万大军,但都是空架子,24个步兵师团和9个独立旅团中有一大半是临时组建的,兵员都是开拓团的农夫和老弱病残;

    而且这些部队的精锐都在北边防着毛熊,集结在奉天省的部队是山田乙三能够拿出来的最后家底。

    鬼子仓促应战,兵力和物资还没筹齐,游击纵队的机群就杀到了;

    他们几乎复制了德军的闪电战,在鬼子机群升空前就轰炸了他们的机场,炸毁飞机400多架。

    仓促升空的100多架飞机在游击纵队机群的围剿下仅仅坚持了十几分钟就全军覆没;

    经此一战,游击纵队空军就完全掌握了关外的制空权,随即掩护装甲集群向鬼子发起进攻。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决战,由260辆谢尔曼中型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摧枯拉朽般突破了鬼子的防线,一日就突进了150公里,打穿了鬼子的防线,杀的鬼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在游击纵队空、地一体的打击下,鬼子主力只坚持半日就全线溃败,10万步兵随后跟进,杀的鬼子溃不成军,随即兵临奉天城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关东军主力在奉天城苦苦支撑的时候,30万八路军主力从西侧的兴安西省攻入满州腹地;

    由于游击纵队在奉天城吸引了关东军的主力,八路军如入无人之境,一个星期内连破鬼子三道防线,先后占领了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和龙江省的南部,从侧翼威胁奉天省和新京。

    此时山田乙三大将才如梦初醒,奉天、新京城内人心惶惶;

    在八路军的强大军事和政治攻势下,十几万伪军争先恐后向八路军投降,伪满州国摇摇欲坠。

    为避免被八路军抄了后路,山田乙三只能放弃奉天向新京撤退,随后游击纵队光复奉天,兵锋继续威逼新京城。

    奉天一战,关东军损失了绝大部分的战机和坦克,伤亡8万余人,面对30万八路军和20万游击纵队已经无力再战,只得继续向北撤退。

    八路军和游击纵队并没有停下来接收城市,而是一西一东齐头并进,将鬼子往北驱赶;

    关东军兵败如山倒,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一路溃败,将其他部队也一并冲散。

    八路军和游击纵队的进军速度非常的快,几乎是撵着鬼子的屁股追杀,不到半个月就先后光复了滨江省、三江省、龙江省北部、黑河省东部;

    将鬼子主力赶过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接着向东西两翼拓展,游击纵队光复了东部的间岛省、安东省,将鬼子残部驱赶到高丽,歼敌3万余人。

    与此同时八路军向西进军,经数次激战,歼灭鬼子、伪军5万余人,光复了兴安东省、兴安北省以及黑河省北部,至此关外全部光复;

    关东军残部30余万人退入远东,八路军、游击纵队停止了追击,就地转入防御,开始消化胜利果实。

    关东军进入远东后与毛熊的远东军区部队展开了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远东几乎被打成了废墟;

    毛熊随即向延州和渝中提出了严厉的抗议,并且警告华夏军队未经允许不得进入远东,否则视同宣战。

    此时正是毛熊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