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章:刺刀见红(1 / 2)  淞沪:永不言败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战场瞬间归于静寂,硝烟袅袅下随处可见鬼子屎黄色的尸体,有些还在痛苦的蠕动,显然还没有断气;

    守军不会去救他们,鬼子不敢去救,只能任其慢慢死去,位于第二梯队的井上大尉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八嘎呀路,转进的干活!”

    他终于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不是不想继续进攻,而是撤退的性价比更高。

    鬼子被打疼了,一个中队只剩下一些技术兵,步枪手几乎全部折在了守军的阵地上,井上中队几乎被打没了编制。

    第九师团部,植田谦吉中将的胸中怒火中烧,参谋长中村大佐小心地陪侍在旁,生怕引火烧身。

    第九师团登陆后,野村吉三郎因“作战不利”就地免职,植田谦吉继任总指挥。

    新官上任三把火,植田谦吉比他的两位前任更加狂妄嚣张,上任后即向十九路军下达最后通牒:

    “贵军应立即停止战斗行为,并在2月20日午后5时前,从下列地区撤退完……

    以上各条如不见实行,日军不得已将对贵军采取自由行动,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应由贵军负责。”

    十九路军根本不给他面子,他也没指望过靠嘴皮子赢得这场战争,于是就下令第九师团采用“全线出击,中间突破”的战术,利用飞机和海军舰炮的火力优势,从闸北到吴淞发起全线进攻,牵制守军兵力,主力第七联队约3000人从江湾、庙行进行突击。

    本以为是一件很轻松的战斗,没有想到遭遇重挫,第七联队向师团部请求战术指导,这让准备在天皇面前好好露一次脸的他大为恼火,怒骂道:

    “八嘎呀路,林大八这个废物,一个联队连小小的麦家宅阵地都突破不了,还好意思向指挥部请求战术指导,金泽联队什么时候战斗力如此低下了?”

    中村大佐连忙解释道:

    “总指挥阁下,华夏国府已经增兵,庙行的守军已经换成了战斗力更强的第五军,这支部队是华夏第一支德械部队,战斗力强悍,又有数万之众,第七联队打的困难也是理解的;

    战争从来不是靠人数来取胜的,是时候让他们见识一下皇军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火力威力,肉体是无法阻挡的!”

    “哟西,中村君所言极是,华夏人的作战思维还停留在三十年前,单靠买几支德国步枪就想挡住强大的皇军;

    这是痴人说梦!

    既然华夏人不服气,那就打服他,给海军发电……”

    大麦家宅战场,吃了一个大亏的第七联队暂时消停下来,并且打出白旗要求替战死的士兵收尸;

    岳千里派人给所有鬼子伤兵补过刀之后,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但规定他们不得带走任何战利品。

    阵地前密密麻麻的鬼子尸体的确容易引发传染病,这里可是人口密度很大的上海。

    鬼子收尸队还算是守规矩,他们只抬走尸体,对于武器装备一样也没敢拿,守军也没有朝他们开枪。

    岳千里并不是没想法,但是不能,现在整个国际环境不允许他下令向收尸队开火,这会引起西方主流国家的不满。

    鬼子甚至单方面宣布停战两个小时,允许华夏人撤出阵地,岳千里都懒得搭理他们,派人将鬼子的装备全部捡了回来,按规矩鬼子也不能开枪的。

    一战前后,欧洲推崇的是贵族战争,开战要宣战,尽量避免伤尽平民,不得屠杀俘虏和伤兵,允许对方收尸等等,这些规矩一直到二战中才被日军完全败坏,用中国古语来说就是礼崩乐坏。

    三连利用停战的间隙全力抢修工事,在纵向交通壕两侧挖了数个防炮洞,并且伐木覆土作为顶盖,每个可以容下一个班;

    知道战争走势的岳千里知道,在未来的三天,鬼子的攻势多达十几次,多挖工事就是保命。

    很快停战的时间过去了,鬼子恢复进攻,还真是说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

    鬼子动用了舰炮和飞机对庙行这个小镇进行了狂轰滥炸,大麦宅更是作为鬼子突击的重点挨了最多的炮弹。

    数架飞机气势汹汹地飞临三连阵上空,投下数十枚炸弹,剧烈的爆炸摧毁了大量的工事,三连官兵只能缩在防炮弹内任其蹂躏;

    好在这个时代的飞机载弹量有限,威力也差强人意,最恐怖的还是舰炮,只要直接命中,仓促修建的防炮洞也没有卵用,往往都是洞毁人亡,双方在重火力上的差别太大了。

    在这轮海空一体的炮火准备中,三连被击中了一个防炮洞,伤亡了13人,8死5伤,勉强能够接受;

    兄弟部队阵地262旅副旅长陈普民受重伤,527团三营长陈振新牺牲。

    当炮火刚一延伸,密密麻麻的鬼子又踩着炮点涌了上来,三连阵地顿时哨声四起;

    一队队士兵从防炮弹中跑步而出,然后架起轻重火力,朝着鬼子疯狂开火,新一轮攻防战再次打响。

    大麦家宅战场唯一的优势就是战场正面狭窄,鬼子的兵力展不开,一个中队就是极限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