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的生母是元顺帝的妃子,也有人说他的生母是一位高丽女人。但不管怎么说,后世正史都公认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在朱棣8岁那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将自己的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并为诸子命名。
此时的朱棣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20字辈分,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因为朱元璋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所以对几个儿子的教育非常上心。
不仅请名师教儿子们好好读书,还让儿子们去老家凤阳体察民情,忆苦思甜。
在26个兄弟当中,燕王朱棣算是其中的异类。他既不温良恭俭,也不飞扬跋扈,肆意欺压百姓。相反,他很注重培养自己的声望,在军中影响颇大。
但朱元璋还在为老四给自己省心而欣慰的时候,他还想不到这个儿子将会在日后掀起怎样大的风浪。16岁那年,朱棣在父皇的安排下娶了大将军徐达的长女为妻。6年后,他带着妻儿前去北平就藩。北平曾是元朝首都,大都。
1368年,曾鲁大将军徐达攻克大都后,朱元璋将其改名为北平。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首都BJ市则是由朱棣推翻元朝旧城重建的。
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北方已是一地狼藉,人口稀少,土地荒芜,而蒙古人还时不时的南下骚扰,试图卷土重来。身处南京的朱元璋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北方拱卫边塞,就将9个儿子分封到北方边塞重镇,号称九大塞王。
朱棣作为九大塞王之一,自1390年起,多次率军出塞征讨,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也为他日后起兵造反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也不是没想过藩王们会生有异心的可能,因此他在多方面限制了藩王的权力,同时又让诸塞王环环相扣,互相钳制。
一人造反,其他藩王会群起而攻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三年后,秦王朱樉去世,又过了三年,晋王朱刚去世,燕王朱棣已然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没有之一。
39岁这一年,朱元璋去世,时年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对周王十分忌惮,刚登基不久,迫不及待地下旨将朱棣的堂兄周王废为庶人,流放云南。紧接着又连废带降齐、湘、代、岷四王,其中襄王不愿被建文帝羞辱,竟引火自焚。
建文帝大为震怒,给襄王赐了一个恶谥。晋文帝如此作为令宗室诸王都寒了心。朱元璋所设想的九大塞王互相钳制也落了空。
40岁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诸王都作壁上观,等待这场皇室内战决出最终的胜者。面对久经战阵的朱棣,一直在读圣贤书的建文帝显然是没有什么军事经验的。而明朝开国名将早都被朱元璋清洗得所剩无几。
建文帝先是找到了老将耿炳文去讨伐燕王。没想到却在真定被朱棣打了个大败,耿炳文转攻为守,而建文帝却等不及命令耿炳文回朝,派曹国公李景隆率50万大军前去讨伐。
这个李景隆的来头可是大的很,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开国名将。李景隆作为将门之后,在朱元璋晚年深受器重,是当时冉冉上升的一颗新星。
然而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却是颜面扫地,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当朱棣得知李景隆率50万大军北上时,直接把北平城交给了王妃和世子,自己则带兵去宁王那里借兵。燕王妃也不愧是将门虎女,动员城中老幼趁着天气严寒往城墙上浇水,使北平变成了一座冰城。
而朝廷大军都是南方人,因为水土不服,缺少御寒衣物,不仅攻不下北平,而且冻死冻伤者甚多。等到朱棣借兵归来时,朝廷的50万大军已成强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列阵,结果不出意外的被朱棣击溃,全军覆没,留下粮草辎重无数。
经此大胜后,朱棣志得意满,自认为天下无敌,王位近在咫尺。没想到在南下进攻济南时被铁铉和盛庸挡了回去,在东昌之战遭遇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痛哭流涕。
在此之后,朱棣与朝廷围绕着山东进行拉锯,僵持不下,战事进入焦灼之中。朱棣毕竟只有北平周边一隅之地,若是打持久战,很难耗得过坐拥全国的建文帝。
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建文帝也快灵璧之时,在灵璧之战中彻底击溃了朝廷大军,俘虏了平安等人,朝廷再无一战之力,沿途守军也不再抵抗,纷纷倒戈投降,燕军顺利地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
此时建文帝还抱着固守待援的心思,只要燕军久攻不下,勤王大军及时赶到,那么南京之围自解。然而南京城内的宗室勋贵早已是各怀鬼胎,虎王朱慧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城,建文帝绝望之下在宫中点燃熊熊大火,从此失去了踪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棣对重于建文帝的文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