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5、识人未必曾相见(1 / 3)  隐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何考发现,豹子异常敏捷,其神经反应速度几乎和一位二阶圆满的修士差不多,就连何考也不敢靠近了去挑逗。

    至于老虎,当然比豹子更凶猛,而且它是会爬树的。只不过因为体型和体重的限制,有些树不好爬,有些地方它也上不去。

    在这种环境下,何考也做了一些测试项目,比如被野生动物盯着的时候,隐蛾之能会不会受到限制?答案是在某些情况下也会!

    更进一步的测试,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

    初步的答案,应该是对方能认识到他是活动的个体,并能从环境中将他这个客体分辨出来,且保持感知状态。

    有的动物能做到,有的动物做不到,而在同一种动物中,居然也是有的做得到、而有的做不到。

    那么在能做到的情况下,对方是如何感知的呢?

    首先是视觉,有些动物只要盯着他看,往往就能锁定他,除非他及时能转移到遮挡视线的地方。

    至于听觉,锁定效果不是那么明显,除非他持续地发出声音。假如他保持静止,发出的声音很微弱,大部分情况下听觉就失去了锁定效果。

    最特别的是嗅觉,何考发现,有好几种动物能用嗅觉锁定他,这简直不可思议啊!但何考修习了通感术之后,也能理解是怎么回事。

    比如他在未入门之前,就能根据听觉感应空间结构,当他突破三阶之后,某些情况下闻到明显的气味信号,也能在脑海中形成空间场景。

    对人来说,这是一种术法神通,但有的动物可能先天就具备这种能力。

    何考也发现,其实只要自己不刻意去挑逗那些动物,让对方不得不感知自己,通常情况下他就不会被注意到,隐蛾之能便不受限制。

    何考由此也解开了一个疑惑。

    为何曾经看过的纪录片中,草原上羚羊群对不远处趴着休息的狮子视而不见,非要等到狮子潜行接近、突然发起攻击时,才会惊起逃跑。

    何考搞得像一個哲学家,思考着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的概念……又像一位实验科学家,测试着傻狍子与熊瞎子们的反应。

    测试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感知,也等于在在测试,什么情况下可以避免被感知锁定?所以他也测试了潜行术效果……施展潜行术后,则大大降低了被感知的可能。

    行游途中,何考也开始祭炼新得到的法宝,所谓祭炼只是初步的,以神识与之沟通、感悟其灵性,首先就是那眼罩状的隐娥纱。

    他将其戴在头上,并保持神识始终与之一体的状态,确实能极大地降低被发现的可能。但这种妙用,对山野中的虎豹有效,对人却没什么效果,除非别人看不见他!

    为什么呢,因为戴着那样一个黑眼罩,纯纯的显眼包啊,任谁见了都会觉得奇怪,不可能不注意到!所以它的副作用,远远超出了潜行的效果。

    看来想发挥隐娥纱真正的妙用,怎么也得等到突破四阶、掌握御器之后了。

    由于厚厚的积雪阻碍了神识,更难发现冻土中的植物根茎,在这个过程中,他倒是初步掌握了地灵幡的妙用,恰好能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很大的帮助。

    锁灵阵的阵器,是红、黄、蓝、黑四杆小旗幡,以何考如今的修为还用不了,连参悟阵法都尚欠火候。

    其中黄色的旗幡名叫地灵幡,两位长老却告诉他,此物可以拿出来单独用,具体怎么用需要他自己琢磨。

    琢磨了隐娥纱之后,何考就把地灵幡掏了出来,还真的找到了一些决窍。具体的祭炼方法,其实就是以神识延伸,将它当成自身的一部分,然后体会其“功能”。

    何考发现,通过锁灵幡的激发,神识能延伸得更远、感应到的东西更多,比如地脉走向与地气灵枢——它们就像山川河流的经络与腧穴。

    人的经络、腧穴是看不见的,哪怕用解剖的手段也发现不了,却可以感觉到,因为它们是神气运行的轨迹与节点。

    观身术入门的标志是“内视”,不仅可以内视五脏六腑、筋骨血肉,也可以察觉自身的经络运行状态。

    如果把人体结构比做山川河流,就能理解何考使用地灵幡时的体会了。

    发现这种状态、进入这种状态、保持这种状态,然后何考又有了新的收获,他居然找到了修炼“任地班形术”的感觉。

    在日常活动中,何考修炼最多的就是潜行术,这是隐蛾门的独家术法,也意味着容易被高人察觉异常。

    但应该没别人见过隐蛾门的术法,他想掩饰身份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人误以为那是另一种术法。

    心盘门的任地班行术,从效果上看就与潜行术很像。江湖传言他是某位长老的秘传弟子,不是江长老便是谷长老,那他也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猜测。

    前段时间他也兼修了任地班行术,但感觉总是很别扭。

    此刻突破三阶,又有地灵幡之助,终于找到感觉了。任地班行术讲究与环境相融,人在自然的状态中行走,仿佛是山川河流在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