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冬季,北方补给更困难,那时候李成梁就会成为明廷的讨债鬼。”
众人纷纷笑了出来。
果不其然,明廷很快就推出了张居正的变法新条例。
鼓励各地兴办大型工坊,大力发展工商业。
维持粮食价格稳定,京师为了打击投机倒把的粮食商人,张居正亲自命令顺天府逮捕了几个大粮食商人,将京师附近的粮食全部收归官营。
限定河南河北的棉花收购,统一由官府限价收购,收购的棉花全部送到明廷的纺织工坊中去,禁止私自买卖棉花,更禁止直接将棉花原料贩卖。
对各地官员的升迁考核中,增加对兴办工商的考核力度,甚至取代田税这个指标,作为晋升官员的最重要考核依据。
在张居正这一套组合拳下,隆庆三年的后几个月,明廷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兴办工坊的运动。
特别是京师附近,靠着高拱留下的底子,几个大型的工坊建立起来。
京师的百姓纷纷在顺天府官吏的号召下,开始进入京师的这几家工坊里做工。
京师的棉纺织工坊有着低廉的原料供应,用的是从河南河北百姓手里低价强行征收来的棉花原料。
京师工坊也有着低廉的人工成本,差不多的雇工,京师工坊的薪水只有东南的五分之一乃至于十分之一,虽然纺织机比东南落后不少,但是雇工的低廉人工成本,也确实让京师工坊织造出来的棉布也有了一些竞争力。
虽然京师工坊的织布不如东南的平整,在高端织布上更是远远不如,但是棉布这个东西还是有大量的低端需求的。
原本将信将疑,不愿意投入资产的京师商人们,也看到了张居正发展工商业的决心。
这些人看到了办工坊的利润后,也纷纷带着自己的银子加入到工商业中。
而在这一次的盛宴中,受益最大的竟然是清远伯李炜所代表的边贸商人。
生产出来的棉布需要市场,可是大明的百姓都是穷鬼,除了京师等几个城市的百姓能消耗掉这些棉布,剩余的棉布却很难在明廷的地界上消耗掉。
明廷的高层都更愿意用更精美更华丽的东南织布,普通百姓又消费不起,这些棉布只能用来出口。
通过大同的边境贸易,大量的棉布被卖到了草原上。
大明通过草原贸易,换到了大量的战马和毛皮。
另外一个贸易对象就是朝鲜了。
作为大明忠诚的藩属国,朝鲜这个好大儿,义不容辞的成为大明棉布的倾销地。
张居正态度强硬的给朝鲜国主下了国书,要求朝鲜断绝和东南的贸易,购买大明的棉布。
因为如今山东海上贸易不通,张居正特意开通了陆地的通道,鼓励北方商人通过辽东将棉布卖到朝鲜国。
辽东的九边军队也陈兵在鸭江边上,吓得朝鲜君臣立刻全盘接受下来,购买大明生产的棉布。
但是朝鲜和草原的人口并不多,消费能力也并不强,张居正也清楚,只靠着这两个地方,是无法满足明廷的需求的。
所以张居正再次要求朝鲜国主在釜山开埠,明廷派遣官员在釜山设置市舶司,专门在釜山从事对倭贸易。
在张居正的强势推进下,朝鲜国主不得不接受大明的要求,将釜山“租借”给了大明。
经过张居正这么几板斧下去,大明竟然恢复了几分气象。
隆庆三年,十二月初八,京师城内架起了好几口大锅,清远伯李炜带头在京师设置粥棚,给百姓免费发放腊八粥。
虽然这腊八粥和水一样稀,可依然排起了长队。
佟安从国子监出来,他搓了搓手,看了看京师热闹的街道。
自从十月份,明廷正式推行新政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了。
在国子监中,对张居正的赞扬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最新的《皇明新报》上,张居正这个中书令,破天荒的向百姓公布了户部的情况。
砍掉了大量皇室开支,又殖产兴业,再加上一条鞭法的税制改革,明廷在支撑了陕西平叛战争、山东平叛战争,和山东前线长期对峙战争,三次大战的军费开支后,依然实行了国库盈余。
曾经对明廷非常不满的国子监学生,都开始称颂张居正这位“千古名相”,认为他才能够拯救大明朝。
京师的报纸上,充满了对张居正的颂扬之声,这都让佟安产生了大明真的中兴了的感觉。
今天是腊八,张居正下令国子监也给所有的监生提供腊八粥,佟安吃了腊八粥之后,就准备在街头转一转。
就在这个时候,佟安听到了一个声音。
“佟子元?”
佟安抬起头,看到一辆绿包车上坐着一个中年人,他连忙见礼道:“王先生!”
坐在绿包车上的正是名满京师的文坛宗师王世贞。
上一次张府聚会之后,张敬修又组织了几次文会,佟安和王世贞都在列。
一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