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能够中举,那不就显得南平县文教工作做的好吗?
而且苏泽还是白知县点的小三元,他的成绩越好,那就更显得白知县慧眼识珠了。
对于陶公公修水利的事情,各地衙门基本上都是这个态度。
只不过林显达将这件事放在心上,还从渠房找到了两个懂得水利的吏员,让他们好好带队。
八月初七,福建知贡举汪道昆带领所有参与乡试的官员先祭祀文庙,向大成至圣先师和历代先贤祈祷福建文脉昌盛。
紧接着,汪道昆打开贡院的门锁,众官员随着汪道昆一起住进了贡院中。
汪道昆向印卷官张思敬授卷,张思敬接过来试卷,他需要在贡院边上的印刷坊内,印刷出三千五百名考生的卷子。
张思敬领着卷子离开,汪道昆开始和同考官以及监考官一起巡查贡院。
福建的贡院规模极大,按照天地玄黄分成四个区域,因为考棚实在是太多,密密麻麻看过去非常的压抑。
一块活动木板可以当做考棚的门,考生进入考棚之后就会放下入口的板子,这块板子就成为答题的桌案。
汪道昆看着一望无际的考棚,想到自己在南直隶参加乡试时候的场景,这科举考试是越来越卷了。
没办法,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大明朝的学历贬值也越来越严重。
国初的时候只要是秀才就能出仕,举人就能授予知县的职位,朝廷中身居高位的,也不乏举人出身的。
但是现在举人只能去做学官,还都是比较落后地区的学官。
进士也是同样如此,三甲进士可以做县令,但是还要在吏部挂号排队,只有地方上出现缺额才有机会递补。
可是科举人数却在急剧膨胀,汪道昆看过以往贡院的记录,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参加福建乡试的不到两千人。
如今是嘉靖三十四年,这个人数已经膨胀到了三千五百人。
以至于一些读书人都感慨,“考的好不如生的早”。
收起这些感慨,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这三千五百人中,挑选出合格的人才来。
汪道昆脑海中闪过苏泽的身影,那个年轻人应该会参加乡试吧?
汪道昆也开始期待苏泽的考卷来。
在考院边上的印刷坊中,小吏将刚刚雕版印刷出来的考卷递给张思敬,交给他做最后的校队审定。
一边看一边记下考卷的内容,张思敬确认考卷无误之后,纷纷属下开始印刷考卷。
等到小吏出去之后,张思敬提起笔,开始默写本次科举考试的题目。
等到写完了之后,张思敬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这还是他第一次进行科举作弊,自然是万分的紧张。
在当年自己参加科举的时候,张思敬自然是万分痛恨这种科举作弊的事情。
可是随着从京师贬谪出来,一代天之骄子变成了偏远地区的推官,张思敬兴建陋室亭,只有在黄时行等读书人的围绕下,才能心情好点。
而到了地方之后,张思敬很快就丢掉了刚刚做言官之后立下的清廉志向。
张思敬不敢回想,到底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他收起心思,等到墨迹干了之后,将卷纸团好,按照和黄时行的约定,将纸团扔到了贡院之外。
早已经在外面等待的黄时行立刻捡起纸团,然后迅速返回了住宿的魁星楼中。
迫不及待的打开纸团,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题目,黄时行开始尝试作答。
乡试三场考试,第一场的经义考试最为关键。
不过和县试相比,乡试的难度大了很多。
这个难度大不仅仅是试题的难度上,也在于试题的数量上。
县试一场只需要考一篇四书义和一篇五经义,两篇八股文考一整天,有的是时间慢慢打磨。
而乡试这是要考三篇四书义和四篇五经义!
每一篇的字数是二百到三百字之间,必须是严格的八股文,而且答题的时间也只有一天。
这可不是水文写,而是要立意正确引经据典的官样文章。
只有少部分考生能在在规定时间内答出全部题目。
九成的考生在答题速度上就被淘汰了。
所以黄时行能够提前得到试卷,就已经占了相当大的便宜,只要今天先把文章做好了,那进了考场只要默写出来就好了。
可是刚刚看了第一道题目,黄时行就犯了难。
他怎么也想不出这道题的破题思路。
苦思冥想了半天之后,黄时行只能将这道题目先誊抄下来,先去写别的题目。
做着做着又出现了一道难题,黄时行再次誊抄下来,他心一横,将这两道题目拿出去,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和张思敬的约定了,只能先找人询问破题之道了。
在贡院内的张思敬也没想到平日里众人都夸赞的黄时行这么草包,在他看来很简单的几道题目,黄时行竟然要拿出去请教别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