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9章 永生与不老(1 / 2)  从游戏角色附身开始的悠闲生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本章无剧情推动,可跳过。

    -

    只知道到了一定年龄,神经细胞会发生衰老,退化,逐渐失去功能,就像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样,萎缩干瘪,不再灵活,产生斑块,直到死亡。

    这个年龄,不同的人不一样,但总体而言,随着人的年龄增大,概率是不断增加的。

    60-75岁的老人,老年痴呆的不多。75-90岁,增加很多。90-100岁,更多了。100岁以上,不老糊涂的很少了。

    按照现有观察推断,人类的中枢神经细胞,在200岁左右,几乎100%会发生神经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说,人类的大脑小脑这些,极限寿命是200多岁。

    当研究到这个理论的时候,如果对传统文化有了解的人,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这个关于人的寿命的科学理论,居然和古人的一本传统书籍《黄帝内经》中的理论不谋而合。

    在被视为长寿指南的经典《黄帝内经》中,黄帝与他的医疗大臣岐伯之间有一段对话。这位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对比他还上古的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人却“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感到很好奇。

    岐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上古之人都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过着天人合一的绝对健康的生活,所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今天的人则较之古人自甘堕落,违背自然之道,所以年龄未过半百,就老态已现,这种状况漫说活过100岁了,活到60岁就已经衰颓得不成样子。

    再加上73岁、84岁这两个根据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和孟子的自然寿命给凡人划的寿限,使对上古之人来说稀松平常的百岁寿命,对后世堕落的凡人来说,更成为一种奢望。

    同样,在西方亦复如是。印度人相信太初之人都能一活万年,一两百岁只算是人类的童年,完全是因为人类贪婪纵欲,不修正法,所以寿命才短促到100岁就算是人类的极限了。

    古希腊罗马的哲人则笃信在太初鸿蒙之时,乃是人类的黄金时代,物产丰隆,人少青春,300岁方是大限将至,而之后,人类肆无忌惮的欲望和残忍好杀的本性,终于竭尽了赋与人类生命的大地的伟力,地力被逐渐耗尽,人类也随之衰微寿促。

    但在现代科学研究之中,那些被认为是人人皆享百岁高寿的上古时代,恰恰是人类平均寿命最短的时代。

    从整个历史趋势来看,人类的平均寿命是在不断延长的,至于寿命界限,按照脑容积的推算公式来进行推算,新智人的界限寿命有90岁,而现代人的界限寿命则有95岁,还是比上古先民要高出5岁。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自称谙熟养生之道或是特别受到上帝垂青而超越这个界限的人。

    不过,平均寿命是一回事,界限寿命又是另一回事。准确地说,界限寿命的标杆就在那里,从未变过,但一个时代的平均寿命则意味着这个时代的人有多大几率能够到这个标杆,又有多大几率可以超越这个标杆。

    为了活得更长,各种追求长生的秘术奇方被开发出来,在这支由修仙派和养生宗组成的浩浩荡荡的求生大军中,可以看到人们为尽晚抵达生命的界限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秦皇汉武求取海外仙方的狂热行径和唐代诸帝对金丹灵药的前赴后继,在这些努力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了获得更长的寿命,人类的想象力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而到了现代,随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为了延长生命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就更多了。

    其实如果没有永生的问题,极限寿命这种问题不是个事。

    但在之前的假设中,花了这么大代价,才让人类的极限寿命突破150岁。结果200岁这又有一个关卡。

    而且和上面那个不一样。那个是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剩下的都是技术问题。

    而这个关卡,神经的极限寿命问题,现在没人知道为什么。摸不着头脑,两眼一抹黑。

    所以说到这里,现代科学也无法给出什么解决方案了,是神经干细胞逐步取代旧神经组织,还是电子脑化,意识上传芯片随时更换身体,还是什么别的,全靠自由想象。

    反正这种事情,再过100年去想,也来得及。现在最老的人,再活100年也不过200岁而已。

    按照目前生物界的理论,人类寿命极限有两个。体细胞极限,是150岁,实际差不多120岁。

    神经细胞极限,是200多岁。第一个极限,有很清楚的理论基础,即端粒与干细胞的关系,有解决思路,就是端粒酶,剩下的都是技术问题。

    全球每年投入巨大的资金在攻克癌症上面,不仅仅能治疗当下的病人,也可以为未来的永生铺路。

    第二个极限,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从理论上都是未知的,只有些观察结果和片面浅显的认知,治疗方法也很有限,而且基本都是对症。

    但每年依然有巨量投入,因为现实世界中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本来就很常见。

    人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