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开二度的徐景昌(2 / 2)  我的姑父叫朱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提前加上了套索,背上了重担,着实不利于北平发展。迁都之意,暂缓十年,利国利民。”

    夏原吉一时语塞,朱棣却说道:“徐景昌,你这话莫非是敷衍朕?”

    徐景昌连忙道:“陛下,臣以为或可以规定,每隔两三年,天子北巡一次,陛下也可以安排人,随时了解北平的发展状况。如果具备迁都的条件,臣绝对赞同迁都。”

    朱棣重重出了口气,他是很喜欢北平,也希望迁都过来。

    但正如徐景昌所言,北平现在确实需要发展的时间。

    而南方也不能随便忽视。

    暂缓十年,或许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夏卿家,你怎么看?”

    夏原吉沉吟少许之后,无奈道:“定国公老成谋国,属实公道之论,臣赞同。”

    “你们呢?”朱棣又把目光落在了其他人身上。

    杨荣、吴山等人纷纷附议。

    就连黄观都跟着点头,表示赞同。

    朱棣终于哈哈大笑起来,“好啊!徐景昌,你这也算是一呼百应了。”

    徐景昌从容道:“不是臣能一呼百应,只是诸位朝臣心怀国家,以天下为重。”

    朱棣更加笑了起来,“好啊,你是越来越会说话了。”

    随后朱棣看向了夏原吉等人,问道:“虽说迁都的事情,朕可以暂时放一放,但是北平以商贾为主,税收几乎等同应天。朕要安排人管理,你们怎么看?”

    沉默了片刻,夏原吉站出来道:“启奏陛下,原本臣打算迁都北平,以北平为主,渐渐整顿整个官制。可如今定国公反对迁都,如果还是保留北平行部,这就说不过去了。毕竟一个二品尚书,统管半壁江山,权柄着实太重,下面的官吏也不好配属。”

    朱棣道:“确实如此,那你们说说,如果仿效应天,在北平也设立六部九卿,如何?”

    这一次黄观站了出来,“陛下,只怕行不通。如果设立两套官制,必定有一套是虚职,一套为主。可如今看来,应天断然不能虚职,北平又是责任至重,这么安排并不合适。”

    朱棣点了点头,又为难起来,“你们讲得都有道理,可道理不能当饭吃,现在南北如此,让朕如何处置?”

    沉默了再三,终于有人站出来,杨荣躬身道:“陛下,事到如今,臣以为必须设立一个衙门,总领南北,统筹内外,承上启下,才能不负皇恩,不误国事。”

    朱棣哼道:“朕都说过了,不会复相,你难道忘了不成?”

    杨荣笑道:“陛下,臣不是要复相,而是建议陛下恢复登基之初的办法,恢复通政司权柄。”

    朱棣更加疑惑,“你这话朕就不懂了,通政司交给解学士,不是做得挺好吗,又有什么不对?”

    杨荣轻叹道:“陛下,当初定国公在通政使任上,监察百官,将每个衙门应做之事,悬于案头,如太阿高悬。试问朝臣,谁敢怠慢?解学士接任以来,虽然延续定国公之法,但又有几人在乎?只是流于形式罢了,真是让人唏嘘。”

    朱棣眉头紧皱,“杨荣,你是说解学士不好吗?他有怠惰政务?”

    杨荣慌忙摇头,“并非如此,陛下,臣是想说,就算换成了别人,也不会比解学士更好,除非这人是定国公!”

    朱棣轻笑道:“怎么,你的意思,除了定国公,还没人能干好通政使了?”

    杨荣朗声道:“正是如此!陛下,定国公乃是天纵之才,如今北平的繁荣,足以证明定国公才略,如果还是让他在平章院蹉跎,那就太可惜了。”

    朱棣想了想,笑道:“说的也对,朕不能浪费了人才……徐景昌,朕决定了,将通政司提升为正一品衙门,位同五军都督府。”

    大明朝的官职说来有趣,五军都督府的主官分别为左右都督,全都是正一品。

    六部主官都是正二品。

    发展到了中后期,以文御武。

    一品武将,没准要受二三品的文官节制,属实是侮辱性极强。

    朱棣决定把通政司提升到正一品。

    文官这边,也有了正一品官职。

    “徐景昌,这个新的通政使,就是你的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