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蒋介石嫡系四个德式师简介及抗战历程(上)(3 / 5)  抗战雄心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师在师通信营的建制内设立一个无线电通信排,配备15瓦无线电台,并在各步兵团团部建立一个配备5瓦无线电台的无线电通信班,构成了师团两级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个人装具

    中央系德式师的军装分三种,春秋为黄绿色驼绒夹衣常服,夏季为草绿色卡其布衫(又分长裤短裤两种),冬季为棉布。军官配呢军装和呢大衣,质地也就是被称作“甲种呢”的呈斜橫纹走向的呢质橫织布,军服式样基本就是中山装。

    头戴圆筒军常帽,也叫军小帽,据说其款式是根据欧洲滑雪小帽改进而来的,也有说是从土耳其的圆筒帽变化而来。军帽整体采用适合东方人头形的正圆筒形,而不是欧洲的椭圆形。在帽围上有折围式护面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铜扣连接在正面,必要时可以放下,遮住面部和后颈部,可以起到防寒、放风、防尘、隔音等作用。在护面布上缘到上帽沿之间镶有一颗直径2.8厘米的青天白日国徽。作战时,则戴德制m—35型钢盔,这也是德式师最明显的服装特征,钢盔上同样也镶有一颗青天白日国徽。据说中国德式师所佩带的m—35钢盔还是德国工厂里最早生产出来的一批,根据目前的资料,截止到1936年,中国总共从德国进口了31.5万顶m—35钢盔。

    因为中国军队的机动方式主要还是步行,绑腿可以有限减轻长途步行的疲劳,因此绑腿成为中国军队不可或缺的个人传统装具,德式师也不例外,打绑腿,士兵配发黑色胶底布鞋,军官配发皮鞋,高级军官配发高统皮靴。

    每个士兵标准个人装具包括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弹带为帆布长条形,不同与德军的皮制弹包,通常是一条长弹带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条打结扎紧,可以携带20个子弹夹。也有少量采用两条短弹带或在胸前如x型交叉,或在两肩下如v型分叉,或在肩上腰上各一条。很遗憾,德式师没有配发二战中德军标志性的个人装具y形背带。水壶一部分是从德国采购,一部分是由国内仿制,椭圆形木塞盖,肩背带。这与德军所采用的系在腰带上的金属盖水壶略有不同。干粮袋为方形,背带跨肩,也与德军系在腰带上不同。防毒面具是采购德国的1930式面具,也有部分仿制的,但与德军不同的是裝在帆布袋中,而非装在圆筒中。但是不少照片资料上可以看到德式师士兵携带的防毒面具是装在圆筒中,其实那是仿制法国的防毒面具圆筒容具,两者区别在于德军圆筒容具上是直向形增强条纹,而仿制法国的则是横向形增强条纹。

    编制序列

    德式师的编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是一支装备最齐全,训练最正规的精锐之师,1937年11月扩编为3旅6团的甲种师,总兵力达三万余人,其中3个团即第1、第3、第5团为全德式装备,另3个团(多为新兵)则在整训之中。

    基本编制如下:

    师直属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各1个。

    师辖3个旅,旅辖2个团。

    以全德式装备的第1团为例:

    团直属榴弹炮连、战防炮连、通信连、输送连各1个。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9挺轻机枪)、1个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排(2门82毫米迫击炮)

    德式师的另一类是以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为代表的所谓新式中央军,基本编制如下:

    (一)师直属部队:

    1个炮兵营:

    3个榴弹炮连(12门75毫米山炮)

    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

    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

    1个工兵营

    1个通信营(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1个辎重营

    1个特务营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二)师辖2个步兵旅:

    旅辖2个步兵团:

    团直属部队:

    1个迫击炮连(6门83毫米迫击炮)

    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

    1个通信连

    1个特务连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直属部队:

    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

    营辖3个步兵连:

    连辖3个步兵排:

    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

    (三)师辖2个补充团:采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

    全师总兵力约1.4万人。

    附:

    教导总队各级主官:(组建于1931年1月,最初编制仅为由两个步兵营和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击炮连、特务连及通信连各一个组成的团级单位,人员主要是从教导第2师中抽调,主要用于德式步兵团编制和装备试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